首页 理论教育 三千年文祸(第3版):字句小疵导致祸事记录

三千年文祸(第3版):字句小疵导致祸事记录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然,字句不当往往导致内容犯忌。单纯的字句小疵,古人也看得很重,因为章疏是写给君上看的,事关君臣大礼。宣德以下几朝能守祖训,不借字句小疵生事端,成化以后则不然。刘瑾摘疏中误字责令对堂,陶谐认错才免受处分。世宗发怒,认为吴廷举有怨气,无人臣礼,勒令致仕。

三千年文祸(第3版):字句小疵导致祸事记录

中晚明疏谏之祸大体如前文上述。此外还有一些小事件情况比较特殊,即罪咎的产生并非章疏内容犯忌,而是由于个别字句疵误所致,如措辞不当,错别字等,甚至包括书写潦草、格式不当等。当然,字句不当往往导致内容犯忌。但这类事件多是有意挑剔,找借口加罪于人,如前文所叙宋徽宗淮南转运使张根因疏字潦草被贬官。

单纯的字句小疵,古人也看得很重,因为章疏是写给君上看的,事关君臣大礼。西汉王朝就规定:吏民上书如果字体不正(不标准),必须举劾。北周宣帝也有诏:上书字误者要治罪。明初有一例:洪武末年,署左佥都御史景清上疏有误字,怀藏印章加以更改,被劾下锦衣卫狱(不久获释)。不难理解:有错别字就是对皇上的“不敬”,不管更改与否。

又如永乐间工部左侍郎张本上疏署衔误“左”为“右”,为给事中所劾。成祖还算宽大,没有拿张本治罪,只是将错就错,把他降为右侍郎。当时酷吏纪纲,马麟等人经常挑剔章奏文字,以事陷害。久而久之,成祖感到厌烦,训谕马麟等人说:“奏牍一字之误便喋喋不休,太琐碎了。今后有错字就改正,不必奏闻。”马麟说:“有的章奏不称臣,不可饶恕。”成祖说:“那也不过是偶然遗漏而已。言官应当陈奏军国大事,琐碎小事可以忽略。”

宣德以下几朝能守祖训,不借字句小疵生事端,成化以后则不然。成化十八年(1482),南京御史李珊等人上疏请求赈救饥荒,宪宗摘疏中误字,令锦衣卫将李珊等人押赴南京午门前每人杖20。权阉汪直也曾摘御史许进疏中误字,把许进重重杖责一顿。

弘治元年(1488),户部员外郎周时从上疏请求严惩前朝奸阉汪直、钱能等,并请考核两京及各地镇守太监。诸宦官摘疏中“宗社”二字不越格书写,将周时从逮捕治罪,赖孝宗宽大,不久便予释放。

弘治十八年(1505),户部郎中李梦阳应诏上疏论时政得失,涉及寿宁侯张鹤龄(张皇后弟)罪行。张鹤龄上疏自辩,且摘李梦阳疏中“陛下厚张氏”一句,诬李梦阳贬讪母后,罪当斩(其实句中“张氏”指张鹤龄),张皇后之母也出面泣诉。孝宗不得已把李梦阳下在狱中,不久释出,予夺俸处分。

正德初,工科给事中陶谐上疏劾权阉刘瑾。刘瑾摘疏中误字责令对堂,陶谐认错才免受处分。另外,刘瑾还挑剔弘治间官修的《通鉴纲要》和《大明会典》中的笔画小疵,作为打击政敌的借口。

参与编书的大学士杨廷和以下一批朝官分别受贬官降秩处分,誊录官被免职。

嘉靖四年(1525),宦海浮沉多年的吴廷举拜南京工部尚书。他坚辞不受,一再上疏称病。疏中引唐人白居易诗句:“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及宋人张诗句:“幸得太平无一事,江南闲煞老尚书”,以表达隐退之志,显得语气不庄肃,甚至用了感叹词“呜呼”。其言有云:

呜呼!零灰久冷,焰岂复燃?老马已疲,齿无复壮,古今一道也。而日暮途远老病之人,又复夜行冥走,以饵虎狼之口,以葬万仞之渊,此岂人情所愿有哉!(《万历野获编》卷二五)

世宗发怒,认为吴廷举有怨气,无人臣礼,勒令致仕。

嘉靖七年(1528),应天乡试主考韩邦奇为《乡试录》作序,颠倒并删节《尚书》,被提学御史周易参劾。而周易劾疏中误将《尚书》中“海隅”二字写作“海宇”致使与韩邦奇同遭谪贬(事详“科场案”部分)。另《明史·谢廷传》载,谢上疏,语直,世宗摘疏中讹字,停其俸。

世宗生性忌刻,晚年尤甚。他常从臣僚章表中找疵误,处以重罪。嘉靖三十年(1551),兵部右侍郎翁万达上疏请求致仕。世宗怀疑是畏避国事,就把他免官放还原籍。翁万达临行上表谢恩,世宗摘疏中误字指为不敬,将其削籍为民。三十二年(1553)元旦发生日食,当时天空无云,礼科给事中杨思忠和同僚上表称贺。世宗责表中字句“不成文”,把杨思忠廷杖100,斥为民,其余夺俸。第二年又因元旦贺表中“万寿”二字没有抬头书写,六科给事中张思静等40人受廷杖。这类吹毛求疵小题大做的事件,往往别有背景。如杨思忠处重罪就是因为他当年议“大礼”时站在杨廷和一边,大忤世宗意愿。

隆庆初,御史詹仰庇奉命巡视国库毕,大生感慨,上疏劝穆宗戒奢从俭,疏中有“再照人主奢俭,四方安危”之句。“照”字是察知之意,常用于对下级的公文和告示中,詹仰庇一时笔误用于章疏,被宦官检举,廷杖100,削籍为民。

万历元年(1573),慈宁宫失火,御史胡涍上疏请释放宫女以消弭天灾,内有“唐高不君,则天为虐”之句。神宗发怒,追问二句影射谁人。经张居正劝解,怒犹未消,把胡涍削籍为民。胡涍回到无锡老家,闲居八年而卒。临终自称“为民御史”,以示不屈。

万历二十年(1592),户科给事中李献可等人上疏,请让11岁的皇长子读书就教。由于事关敏感的“国本”问题,神宗发怒,摘疏中弘治年号之误,把李献可贬官调外,其余夺俸。上疏申救的言官也受处分,10余人遭斥。(www.xing528.com)

天启二年(1622)十月,翰林修撰文震孟上疏劝熹宗勤政修学,疏中言百官上朝徒具形式,不议实事,“跪拜起立,如傀儡登场”。魏忠贤摘“傀儡登场”一句,说把君主比作傀儡,不杀无以儆戒天下。熹宗虽然没有杀文震孟,到底传旨廷杖80。经大臣申救,改为贬秩调外。文震孟不赴调,径归原籍。

此外,为皇帝起草诏敕也有得祸的。景泰间,景帝废立太子之诏由兵部尚书何文渊起草,内有“父有天下,传之子”等句,是为景帝说话的。后来英宗复辟,重新废立太子,为这些语句而怪罪何文渊。何文渊听说要拿他治罪,恐惧自缢而死。

又如天顺间承天门遭火灾,英宗畏惧“天谴”,命翰林修撰岳正为他起草一道类似罪己诏的《戒谕廷臣敕》。岳正所拟稿中有云:“意敬天事神,有未尽欤?祖宗成宪,有不遵欤?善恶不分,用舍乖欤?曲直不辨,刑狱冤欤?”及谕敕颁下,满朝传诵,认为切中英宗荒政。权臣石亨和宦官曹吉祥因曾受岳正弹劾,便摘出这几句指为“谤讪”。岳正受诬杖戍,已见前文。

【注释】

①“士木之变”后一年,瓦剌放还英宗。英宗回国称太上皇,居南宫。景泰八年二月,武清侯石亨与司礼太监曹吉祥等人经过谋划,废景帝,拥立太上皇。当时一群人到南宫迎接太上皇登位,见宫门锁闭便毁墙夺门而入,时称“夺门”事件。

②“大礼”之议初起,给事中陈光附和张璁、桂萼,上疏攻击夏良胜等人,遭到多数朝官的反攻。刑部主事叶应马总上疏揭发陈172条罪状,陈洸削籍为民。嘉靖六年,连连升官得势的张璁、桂萼为陈翻案,叶应马总削籍谪戍辽东。其余奏劾过陈以及与陈案有关的人全部获罪,逮捕入狱者达一百数十人。

③李福达是山西崞县人,加入民间“妖党”,被捕逃脱,改姓名为“张寅”,倡弥勒教鼓动民众。他输粟买得太原卫指挥使官衔,又借邪术得以结附武定侯郭勋。嘉靖六年,山西按察使捕得“张寅”。郭勋出面关说,马不允,上疏劾郭勋庇护奸人。嘉靖帝不问,仅将“张寅”处死。于是言官多人疏劾郭勋,认为应当连坐。郭勋当年议“大礼”时站在张璁、桂萼一边,与众官作对,这时上疏申辩说众官借端报当年之仇,张、桂也说众官内外串通结党报复。于是,对当年争“大礼”诸臣心有余恨的世宗决心来一场翻案,命法司将“张寅”解京覆审。“张寅”到京供词如旧,翻案没有依据。世宗不甘心,将马等一应山西官员逮捕审讯,从马行李中搜得大学士贾泳等人的书信,便当作朋党交结的证据。最后,马被谪戍广西,与马有交往的以及办案过程中支持他的官员,或下狱,或谪贬;“张寅”被宣布为不是李福达,无罪释放,官还原衔。此案得罪的官员,计戍边12人,削籍11人,革职22人。明廷特为编纂《钦明大狱录》颁示天下。

④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丁酉深夜,宫女杨金英等人乘世宗熟睡之时,用绳索紧勒其喉颈,抹布塞其口,数人踞压其腹。因误打死结,世宗气未全绝,方皇后闻讯赶到,获救。十月二十一日,参与其事的杨金英等16名宫女,及指为首谋的王宁嫔、知谋曹端妃,“诏不分首从悉磔之于市,仍锉尸枭示,并收斩其族属十人,给付功臣家为奴二十人,财产籍入。”(《明世宗实录》卷二六七)世宗待后宫严刻寡恩,因而酿成此变。或谓方皇后借机陷害,处死诸人中不无冤滥。

⑤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夜间,蓟州人张差手持枣木棍潜入皇太子所居慈庆宫行刺未遂,被捕。御史刘廷元等人审讯认定,张差衔冤入京告状,因患疯癫受陌生者二人指使而有此举。刑部主事王之等人进一步查明,张差是受郑贵妃宫中内侍庞保、刘成指使。于是朝臣怀疑此事与郑贵妃及其弟郑国泰有关,因为二人曾企图立皇三子(郑妃所生)为太子,一向与太子关系紧张,一时朝议纷起。在神宗和太子主持下,案件从速了结,磔张差,毙庞保、刘成。时称“梃击”案(梃即棍棒)。

⑥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八月,光宗嗣位。光宗恋女色,身患重病,司礼监秉笔兼掌御药房太监崔文升进凉药,至泄泻,病危时又服用鸿胪寺丞李可灼所献以铅炼制的“仙药”红丸,红丸性燥热,一日之内连服二颗,次日身亡,在位仅一月。帝死,方从哲票拟李可灼“回籍调理”,优容之。经孙慎行倡,群臣愤然指责李可灼及其荐主大学士方从哲,弹章络绎。于是,方从哲免官归乡,李可灼遣戍。时称“红丸”案。又因“红丸”案追议“击梃”案。不久,魏忠贤翻案,李可灼免戍。方从哲不愿再出,卒于乡。

⑦光宗病中传诏立选侍李氏为皇后,立皇长子为太子。当时为便于侍候,李选侍与光宗同居乾清宫。光宗崩,李选侍仍滞居乾清宫,将影响皇长子(即太子,来不及正式册立)即位。于是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人倡议请李选侍移宫,朝班争论数日未决。大学士方从哲有意迁就李选侍,但拗不过众人,李选侍只得移居哕鸾宫,熹宗即位如议。方从哲等人为此受到朝班抨击。时人称这一事件为“移宫”案。天启中,“阉党”修《三朝要典》,专门为“梃击”、“红丸”、“移宫”三案翻案。崇祯即位,毁《三朝要典》,三案维持不变。

⑧万历中后期,无锡籍朝士顾宪成、顾允成、高攀龙和武进籍朝士钱一本、薛敷教等人先后因谏诤削官,招聚士人讲学于无锡东林书院(原宋儒杨时讲学之处)。他们讲学之余间或评论时政,褒贬人物,与在位的赵南星、李三才、邹元标等人相呼应,隐隐形成一股与“邪党”(受清议挞伐的官僚)对峙的政治势力,攻之者称之为“东林党”。天启中,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得势,把反对他们的士大夫都指为“东林党”,编造《东林点将录》,妄图将名单中人除灭净尽。“东林党”士大夫不屈不挠,在祸难中表现了坚贞气节。黄宗羲《明儒学案》立有“东林学案”记载了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孙慎行、顾允成、薛敷教、叶茂才、许世卿、耿橘、刘元珍、黄尊素、吴桂森、吴钟峦、华允诚、陈龙正等15人学术事迹。

⑨天启间阉人魏忠贤专权,一些宦官和鲜廉寡耻的官僚竞相趋附,形成所谓“阉党”,或称“魏党”。其骨干分子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称号,重要人物有大学士顾秉谦、魏广微,尚书来宗道、周应秋及御史崔呈秀等。崇祯帝即位,“阉党”覆灭。崇祯二年诏定“逆案”,“阉党”260余人分七等治罪。《明史》列传特辟“阉党”专目,正德间依附刘瑾的大学士焦芳和吏部尚书张等人也被列入。

⑩汪文言是徽州歙县籍监生,为人多智术,在京交游公卿、内侍,助成善政,颇有效绩,后被“阉党”劾为奸人,剥夺监生功名。天启中,大学士叶向高荐用汪文言为内阁中书,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朝士多与汪文言有交往。天启五年,“阉党”借故把汪文言捕人锦衣卫狱,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和太仆少卿周朝瑞、大理寺丞顾大章六人受株连同时被捕。“阉党”诬杨、左、魏三人收受辽东经略杨镐、熊廷弼的巨额贿金,酷刑“追赃”,致三人惨死。周朝瑞等三人也死于狱中。次年,前巡抚周起元、吏部员外郎周顺昌、御史黄尊素等五人也下狱被害。

⑪宋英宗即位之初,与曹太后同听政。宦官任守忠恃宠胡言乱语,挑拨英宗与太后的关系。知谏院司马光上疏论其离间两宫之罪,请求把他斩首弃市。宰相韩琦不待英宗颁旨便填好空白敕书,把任守忠贬官安置蕲州,并立即督促执行。英宗只好认可既成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