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初文祸:明太祖与士大夫的裂痕及勋贵的排斥

明初文祸:明太祖与士大夫的裂痕及勋贵的排斥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太祖虽然不是儒士出身,但开初颇重儒文,即位以前就招聚了一群士人为自己效力。秦裕伯不得已应征赴京。临海县文士陶凯获知使者将至,隐避不出。明太祖的门第出身和发迹历史使之与士大夫之间产生了难以弥合的裂痕,而士大夫的不合作态度则加深了这道裂痕,这是明初文祸繁兴的重要原因。其次,勋贵对士大夫的嫌忌与排斥,在明初文祸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明初文祸:明太祖与士大夫的裂痕及勋贵的排斥

明太祖朱元璋生于安徽凤阳一贫苦农家。元末淮北大旱,瘟疫流行,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病饿而死,17岁的朱元璋为了活命出家当和尚。后来他投入农民起义军的行列,风云际会,显出雄豪本色,41岁称帝建国,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基之主。

明太祖虽然不是儒士出身,但开初颇重儒文,即位以前就招聚了一群士人为自己效力。

即位后连颁诏旨,征辟大批士人兴礼乐、定制度,授以官职,充实各级政权机构。由于自家有过不荣耀的门庭,自身有过不光彩的历史(农民起义者被视为“盗贼”,僧侣被视为“异教徒”),明太祖在士大夫面前不免觉得矮人一截,心灵深处被无法摆脱的自卑感所压抑。据说他曾经想认朱熹为祖先,借点光彩,无意中被人提醒而罢。(www.xing528.com)

士大夫对于这位当过和尚、做“盗贼”起家的“暴发户”皇帝,有相当多的人从心底不敬服,不承认他是得天命的君主,怀疑新王朝的前途。加上“耻事二姓”的传统观念和对新王朝严刑峻法的恐惧,所以明初士大夫多不愿出仕。当时征辟士人如捕罪犯,由地方官监押上路,有的征而不至,有的至而不仕,对于这些抗征拒仕的顽固士人,太祖一般是不讲情面的。大名府士人秦裕伯避乱寓居上海,两次征召不出,太祖亲笔写信威胁他说:“海滨居民好斗,裕伯身为智谋之士而坚留其地,将来恐有后悔。”秦裕伯不得已应征赴京。临海县文士陶凯获知使者将至,隐避不出。太祖对使者说:“陶凯如果不来,把他九族以内亲党的脑袋割来。”陶凯只得乖乖上路。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为了避征,各自截去左手拇指以示残废,苏州文人姚润、王谟被征而推托不至,结果都被斩首示众,家产籍没。浦江文士戴良应征入京不愿做官,一个晚上不明不白突然死亡。为了对付这些“不召之臣”,太祖还特地在刑书《大诰》中设置科条,规定:“寰中士夫不为君用”,则“诛其身而没其家”。

明太祖的门第出身和发迹历史使之与士大夫之间产生了难以弥合的裂痕,而士大夫的不合作态度则加深了这道裂痕,这是明初文祸繁兴的重要原因。其次,勋贵对士大夫的嫌忌与排斥,在明初文祸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明太祖大张旗鼓地辟士征儒,兴科举,办学校,锐意文治,以军功发迹的勋贵武臣不免看着不舒服,觉得便宜了读书人。勋贵武臣多系淮北人,在朝士大夫多系江浙人,一北一南,乡籍意识越发促成了宗派集团,淮北勋贵集团的排文情绪不能对太祖没有影响。有人在他跟前挑拨说:“文人善于讥讪,往往让人受了讥讪还浑然不知。张九四(张士诚原名)让身边的文人给他起个雅名,于是取名士诚。他哪里知道这个名号是从《孟子》中‘士诚小人也’这句话截取来的,可笑他被人骂了一辈子还蒙在鼓里。”太祖检视《孟子》,果然不假(语见《孟子·滕文公下》,断句为:“士,诚小人也”)。他从此多了一副心眼,留意推敲臣下各类文字,从中寻找“讥讪”字句,猜疑兴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