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千年文祸:布衣上书与欧阳澈之死

三千年文祸:布衣上书与欧阳澈之死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布衣上书议政之事自汉唐以来时有所闻,宋代尤为频繁。太学生作为特殊布衣且作别论,仅一般布衣士人的上书已是可观,有关事件频频见于史籍。太宗雍熙间,有布衣某上书言词狂妄。北宋后期以下,布衣上书论事多没有好结果。以上事件中影响最大的是欧阳澈之死。

三千年文祸:布衣上书与欧阳澈之死

布衣上书议政之事自汉唐以来时有所闻,宋代尤为频繁。太学生作为特殊布衣且作别论(下文将专节载述太学生上书事),仅一般布衣士人的上书已是可观,有关事件频频见于史籍。总的来说,这是由于宋朝多事,士大夫有议论的风气,而朝廷对言路也有所放宽的缘故。太宗雍熙间,有布衣某上书言词狂妄。太宗阅后对宰相说:“近来上书者多不知朝政实情,随便乱说。不过,为了使下情上达百事通顺,上书虽然狂悖也应容纳。”统治者能宽容,上书人自然踊跃。至道二年(996),布衣韩拱辰伏阙上书,说宦官王继恩在四川剿寇功大赏薄,激怒太宗,被杖脊黥配崖州。这件事另有党争背景,太宗给予严厉处分是为了惩戒朋党,非一般谏祸。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春,中原天旱无雨,布衣林虎擂响登闻鼓上书说:“朝廷派官员祈雨,车马历遍京城各道宫、佛寺,虽然下了两场雨,但雨量不足。请陛下除去尸位素餐的佞臣,修明官吏赏罚黜陟的法令,这样天公自然会下雨。”真宗见他名字怪异(犹云“林中之虎”),奏事又不指名,就命中书省传问,要他指出佞臣是谁。林虎竟答不上来,真宗也不处罪,把他放走了事。

林虎也许是有胆无识,所以上书所言了无新意,到头来无话可说。青州布衣赵禹则是个有胆有识的人物,仁宗天圣间上书说西夏国主赵元昊一定会叛宋。宰相认为他言论狂妄,把他流放建州。后来赵元昊果然叛宋,赵禹向建州地方官提出申诉,当地不受理,他于是逃到汴京上诉。宰相发怒,把他关押在开封府大狱中。开封府司录司事陈希亮对此案持异议,认为应该奖赏赵禹,执争不已,终于使仁宗感悟,赏赵禹做徐州推官。

上述二案发生在北宋中前期,上书人遭遇都不坏。北宋后期以下,布衣上书论事多没有好结果。从上书人这面说,主要原因是上书的内容过于敏感,攻击性太强,文字富于刺激性。有关事件前文偶有述及,再如:

哲宗绍圣四年(1097),张天说(乡籍不明)因上书“诋讪先朝”,被处死;

徽宗宣和二年(1120),朱梦说(乡籍不明)上书论宦官权力过大(矛头指向权阉童贯、梁师成、杨戬等),被编管池州

钦宗靖康元年(1126),教坊乐人司文政伏阙上书“指斥君上”,被处斩;

高宗建炎元年(1127),抚州欧阳澈上书论李纲不可罢及黄潜善、汪伯彦不可用,被处斩;

秦桧专权时,江西安福有布衣欧阳斗南,为人质直,尚风节,上书言国事,伏阙下三日不见纳。退宿旅舍,束草为人,以所上书置草人手中,设祭于其前,锁门而去。旅舍主人出首,秦桧甚怒,移文大索,不可得。(据《江西通志》)(www.xing528.com)

光宗绍熙二年(1191),钱塘余古上书指责光宗“游宴无度,声乐无绝”诸过,光宗震怒,起初拟予编管,经人论救改送筠州州学听读。

以上事件中影响最大的是欧阳澈之死。

欧阳澈字德明,抚州崇仁(今江西崇仁)人,为人慷慨尚气,满怀报国激情。北宋末年,金人大举南侵,徽宗下诏求直言极谏。欧阳澈忧心如焚,三次上书陈划御敌保国、除奸安民方略,所写疏稿有三大轴,交当地官府转呈。由于疏稿卷轴过于笨重,到京师路途又远,吏卒不愿当差,州将特地选派力士完成这项苦差使。

靖康元年,金人围攻汴京,宋金双方时战时和,康王赵构出使金营议和被扣留。消息传到抚州,欧阳澈激愤到极点,对乡人说:

“我能凭三寸之舌击退金人百万之师。为了大宋江山,我愿献出七尺之躯。要是让我出使金营,我一定能把康王接回来。如果皇上不相信,我可以把子女交给朝廷作人质。”乡人都笑他狂妄。

欧阳澈激情不能自制,于是徒步奔赴中原,以实践自己的誓言。这时金人已攻破汴京,徽宗、钦宗被俘。赵构不久释归,出任河北兵马大元帅,招聚军队抗击金兵。建炎元年(1127)五月,赵构即位于南京(今河南商丘),任命主战最力的李纲为右仆射。八月,李纲升任左仆射,奸臣黄潜善为右仆射。不到半月,高宗听信谗言罢免李纲相位,黄潜善迁左仆射,其同党汪伯彦为右仆射。欧阳澈历尽艰险赶到行在,正碰上这件事,于是伏阙上书,极论李纲不可罢,黄、汪不可用,吁请高宗挂帅出征,迎还被金人掳去的二帝。这时太学生陈东应召来到行在,也上书提出同样的建议,二人不谋而合。

欧阳澈、陈东的上书褒忠斥奸,义正辞严,大大激怒了黄、汪。欧阳澈上书中写到后宫的一些事,高宗读了很不高兴。黄潜善乘机进谗言,提议把欧阳澈处死,连同陈东也一并除去,昏愦的高宗竟然照准。八月二十五日(公历10月2日),37岁的欧阳澈与42岁的陈东同时弃市。

欧阳澈和陈东犯了什么罪?不就是呼吁抗金,支持抗金的大臣,斥责误国的奸贼吗?自从宋太祖立下“不杀谏臣”的誓约以来,宋王朝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何况南宋小朝廷刚刚建立,正是用人之际,连做过伪皇帝的张邦昌也一度受礼遇,而两位爱国志士却横尸行在街头。时人为他们流下了悲愤的泪水。高宗后来也自感理亏,为二人平反、赠官、赐祭,作了一套表面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