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寓德于教,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国史教学与研究

寓德于教,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国史教学与研究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寓德于教,化雨春风。一部好的教材除了必须依据学科的教学任务、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前沿问题,并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水平编写外,还应“寓德于教”,体现时代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知识的传授中。三是充分运用敦煌精美的壁画、塑像等形象资料,对学生进行我国古代伟大艺术成就的教育及审美意识的培养。

寓德于教,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国史教学与研究

寓德于教,化雨春风。敦煌学课程本身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如何充分挖掘这门课程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使其与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水乳交融?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高度重视“寓德于教”的优秀教材的研究和编写。教材建设是课程基础性建设的重要内容。一部好的教材除了必须依据学科的教学任务、反映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前沿问题,并考虑学生的特点和水平编写外,还应“寓德于教”,体现时代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知识的传授中。为之,我们始终把敦煌学教材的编写、充实、完善作为一项重要的科研和教改任务认真实施。我们在原有《敦煌学讲义》的基础上,经多年来在教学中的使用,不断对其充实改进,著成《敦煌学教程》一书,于200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对传统敦煌学知识模块实施重组优化。在课程设置与编排中:强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品德内涵的挖掘,强调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强调西北边疆文明与中原文化的统一性及自身特色,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与博大精深;强调西北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与建设西北的历程,使学生们深刻感受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与各民族血肉相连的深厚情感。这是目前国内最新、使用人数最多的一部本科生敦煌学教材,它亦可供研究生学习参考,其被出版和使用后受到学生们和有关方面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此外,我们还参考选用了姜亮夫《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颜廷亮等《敦煌文学概论》、宁可与郝春文合著《敦煌的历史和文化》、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等作为教学参考用书。

二是充分运用敦煌文物的流散以及敦煌学百年发展史生动例证的讲授,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爱乡爱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读书的激情。众所周知,1900年敦煌文书被发现后遭到一些外国“探险家”的劫夺,大量流散国外,当年陈寅恪先生发出“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之叹。当时,我国学者的敦煌学研究是在极其艰难的境况中起步的,我校(西北师范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陈垣教授于1930年出版的《敦煌劫余录》颇有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为敦煌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学更是突飞猛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蔚为壮观的景象,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为之感慨,敦煌学已由“伤心史”变为“开心史”。国运兴,学运兴,百余年来,我国敦煌学人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壮举和精神很值得今天青年一代学子继承和发扬。我们在彰显我国学者发奋进取、为国争光的业绩的同时,还强调敦煌学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突出该学科的国际性。

三是充分运用敦煌精美的壁画、塑像等形象资料,对学生进行我国古代伟大艺术成就的教育及审美意识的培养。

四是充分运用敦煌学中珍藏的丰富的国学、史学、文学、哲学社会学、艺术学、教育、科技、政治、经济、体育等方面史料,对学生进行生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www.xing528.com)

五是充分运用敦煌学中大量的民族、民俗等史料,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交融、中华民族自古是一家、谁也离不开谁的教育。

六是充分运用敦煌学中丰富的孝亲敬老、文明礼仪、勤学尊师、仁爱行善等史料,对学生进行文明修身、文明生活、摒除生活陋习、健康成长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为学生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营造正确的价值导向,并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从事志愿者服务、爱心奉献等活动。

七是充分运用敦煌学中丰富的岁时、节庆等史料,并结合每年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中国节日文化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