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战口述史研究的反思:中国史教学与研究(第二辑)

抗战口述史研究的反思:中国史教学与研究(第二辑)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的双重作用在抗战口述史的采访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讲述者难免会有记忆上的偏差、错位以及后期重构等失实的情况,这就需要研究者将口述史料与现有文献相互对照,精心剖析。抗战史研究要充分注重到战时地域格局之间的差异性。

抗战口述史研究的反思:中国史教学与研究(第二辑)

口述史自从在欧美兴起之后,就进行了两重的视角转换。美国第一代口述史学家仅仅将口述历史视为撰写口述传记及为将来历史学家搜集、保存重要原始史料的一种手段。此后,第二代口述史学家号召摆脱传统史学的精英史观,重视下层平民大众的历史作用,撰写有关他们的历史。杨祥银认为:“口述史学如今的蓬勃发展无疑是史学界‘民主’观念的胜利。”[57]

窃以为口述史既可以弥补传统史学中仅用文献资料的不足,亦可充分展现底层民众的音貌。它的双重作用在抗战口述史的采访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视线下移于普通民众,充分给予普通民众在历史中的情感与表达,是口述历史难以替代的优势。本文也正是基于上述思考所进行的一次尝试。在此过程中,也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口述史多大程度能还原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学界讨论不休的论题。笔者在口述采访的过程中亦有较为深刻的体会。上层精英在口述采访的过程中对于涉及自己隐私、名誉、利益等问题多有回护,而底层民众则对于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重要人物、大事件等信息难以明确。在诸多老人讲述日军无差别轰炸甘肃的过程中,较少能清晰地回忆起被轰炸的具体年月。失去了时间度量的历史片段其意义则大打折扣。此外,讲述者难免会有记忆上的偏差、错位以及后期重构等失实的情况,这就需要研究者将口述史料与现有文献相互对照,精心剖析。

在口述历史的过程中,许多民众还掺杂着传说和演绎的成分。如靖远的李彦虎老人谈道:“我是在一中师范读的书,当时的校长是许振江,当时许校长说,日本人打到洛阳就不行了,因为他们的国旗太阳,洛阳就是落阳,意味着太阳就要落山了。”[58]张俊贤老人说:“据说当时日军轰炸靖远的时候,他本来要炸靖远(县城),可是靖远的城隍庙里面的城隍爷就挥了挥衣袖,就把炸弹挡到了河边,所以,城内并没有什么损失。”[59]这些成为“神话”的历史反映出底层民众对于抗战的另一种理解。每一种历史研究的方式总有其弊端,亦有其难以替代的长处。就如同一些学者认为,即使是某些失实的口述历史也是有价值的。“错误的”叙述可能在心理上是“真实的”。[60]口述历史不仅要尽可能客观地还原历史,还要通过讲述者的记忆叙述发现他们动态变化的情感态度与立场表达。

抗战史研究要充分注重到战时地域格局之间的差异性。江沛在《抗战史研究“三调”》一文中谈到,“我们总讲抗战是全民族的苦难记忆,但置身战区的炮火中与身处战场之外甚至连日机轰炸都未经历的西北区域民众,他们对于战争的记忆很可能视角不一、感受不同”。[61]显然,江先生说西北地区未遭到日机的轰炸是不正确的,但他提出了抗战研究的区域性、多重性和复杂性,则值得我们深思。总之,深入开展西北抗战口述史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抗战时期西北历史的复杂面相,展现出边缘与中心之间的互动互歧。

(原刊于《档案》2018年第1期)

【注释】

[1]徐旭:《现阶段的西北建设》,载《建设研究》1942年第4期。

[2]甘肃省统计室所造《甘政三年统计提要》之《甘肃省各县市遭受敌机空袭损害统计表》,转引自王禄明、陈乐道:《日军轰炸兰州及甘肃各地实录》,载《档案》2005年第2期。

[3]目前的论述有:孙继虎:《抗日战争时期的兰州空战述论》,载《西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3期;王禄明、陈乐道:《日军轰炸兰州及甘肃各地实录》,载《档案》2005年第2期;郭忠庆、彦生:《侵华日军地图与日军对靖远的轰炸》,载《档案》2005年第2期;杨红霞:《抗战时期日本轰炸甘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马宝明:《抗战时期兰州空战综述》,载《档案》2015年第6期。

[4]习近平:《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

[5]徐国利:《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口述史研究的几个问题》,载《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3期。

[6]其中口述材料有:彦生:《“建设长空铁垒,消灭敌氛”——访原兰州市政协常委、抗战时期甘肃全省防空司令部参谋长叶建军》,载《档案》2005年第2期;冯惠娟:《一位日军轰炸兰州的目击者——访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安守仁》,载《档案》2005年第2期;秋帆:《弹片下的呻吟——日军轰炸兰州惨象细述》,载《档案》2005年第2期;柴玉英:《我看到的日机轰炸兰州情况》,见甘肃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五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48-159页;陈霞、廖明:《“跑警报”兰州人提心吊胆——退休老职工姚学勤见证日机多次轰炸兰州》,载《兰州晨报》2005年8月8日,第15版;郭继泰:《日军飞机轰炸平凉的暴行》,见甘肃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一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116页;李雪莲,朱德良:《日军飞机轰炸泾川县阳保乡》,见中共平凉市委党史研究室:《抗损调查材料》,2005年10月;张尚瀛:《日机轰炸靖远亲历记》,见兰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兰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1988年12月内部印行,第41-52页;张世舜:《日本飞机轰炸陇西》,见甘肃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甘肃文史资料选辑》(第四十一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122页;《日本飞机轰炸永昌县城——管家大院被毁记》,管吉昌口述,苏永新、王若锋整理,见永昌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永昌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91年8月内部印行,第101-108页;赵雨林:《日军飞机轰炸天水目睹记》,见李忠杰:《甘肃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391页。

[7]讲述人:魏积德,男,甘肃临洮人,退休职工,85岁;采访人:岳丽、靳帅、李嘉燕;采访时间:2016年7月15日;采访地点:临洮县岳麓山山脚。

[8]讲述人:邓明,男,甘肃兰州人,原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75岁;采访人:尚季芳、姜洪源、靳帅;采访时间:2017年3月11日;采访地点:兰州市雁滩公园刘宗昆画室。

[9]讲述人:陈云新,男,甘肃永昌人,退休老教师,82岁;采访人:岳丽、靳帅、李嘉燕;采访时间:2016年7月13日;采访地点:金昌市永昌县北背街。

[10]讲述人:王景华,男,甘肃平凉人,农民,86岁;采访人:李江龙、张宝同、罗安兵;采访时间:2016年7月11日;采访地点:平凉市柳湖书院。

[11]参见《甘肃省境内遭受敌机空袭损害统计表》,甘肃省档案馆档案,档号:14-2-566。

[12]讲述人:李秀莲,女,甘肃平凉人,退休工人,87岁;采访时间:2016年7月12日;采访人:李江龙、张宝同、罗安兵;采访地点:平凉市宝塔公园。

[13]讲述人:杨子训,男,甘肃平凉人,农民,85岁;采访人:李江龙,罗安兵,张宝同;采访时间:2016年7月10日;采访地点:平凉市柳湖公园。

[14]讲述人:陈伯录,男,甘肃武威人,退休工人,85岁;采访人:岳丽、靳帅、李嘉燕;采访时间:2016年7月12日;采访地点:武威市凉州区。

[15]讲述人:陈伯录,男,甘肃武威人,退休工人,85岁;采访人:岳丽、靳帅、李嘉燕;采访时间:2016年7月12日;采访地点:武威市凉州区。

[16]《严饬敌机航线各县输入练习防空知识》,甘肃省档案馆档案,档号:14-2-161。

[17]《甘肃省会警察局关于市民目前对于防空亟须办理及注意事项》,载《甘肃民国日报》1937年12月17日,第5版。

[18]彦生:《“建设长空铁垒,消灭敌氛”——访原兰州市政协常委、抗战时期甘肃全省防空司令部参谋长叶建军先生》,载《档案》2005年第2期。

[19]讲述人:邓明,男,甘肃兰州人,原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75岁;采访人:尚季芳、姜洪源、靳帅;采访时间:2017年3月11日;采访地点:兰州市雁滩公园刘宗昆画室。

[20]讲述人:胡永昌,男,甘肃泾川人,农民,80岁;采访人:李江龙、罗安兵、张宝同;采访时间:2016年7月13日;采访地点:泾川县百烟村。

[21]讲述人:杨子训,男,甘肃平凉人,农民,85岁;采访人:李江龙、罗安兵、张宝同;采访时间:2016年7月10日;采访地点:平凉市柳湖公园。

[22]讲述人:马万俊,男,甘肃平凉人,退休工人,86岁;采访人:李江龙、罗安兵、张宝同;采访时间:2016年7月10日;采访地点:平凉市柳湖公园。

[23]讲述人:李秀莲,女,甘肃平凉人,退休工人,87岁;采访人:李江龙、罗安兵、张宝同;采访时间:2016年7月12日;采访地点:平凉市宝塔公园。

[24]泾川县政府:《泾川县敌机轰炸人民财产损失及人民死伤调查表》(1947年3月),甘肃省档案馆馆档案,档号:4-2-11。

[25]讲述人:杨德明,男,甘肃泾川人,农民,86岁;采访人:李江龙、罗安兵、张宝同;采访时间:2016年7月13日;采访地点:泾川县百烟村。

[26]讲述人:乔根祥,男,甘肃泾川人,农民,68岁;采访人:李江龙、罗安兵、张宝同;采访时间:2016年7月13日;采访地点:泾川县百烟村。

[27]讲述人:胡永昌,男,甘肃泾川人,农民,80岁;采访人:李江龙、罗安兵、张宝同;采访时间:2016年7月13日;采访地点:泾川县百烟村。

[28]孙小云:《日军轰炸天水始末》,见甘肃省档案馆:《晚清以来甘肃印象》,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312-318页。(www.xing528.com)

[29]讲述人:溥一叶,男,甘肃天水人,80岁;采访人:李江龙、罗安兵、张宝同;采访时间:2016年7月16日;采访地点:天水市秦州区厚生巷。

[30]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甘肃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31]《日本飞机轰炸永昌县城——管家大院被毁记》,管吉昌口述,苏永新、王若锋整理,见永昌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永昌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1991年内部印行,第101-108页。

[32]讲述人:任文琴,女,甘肃永昌人,退休工人,79岁;采访人:岳丽、靳帅、李嘉燕;采访时间:2016年7月14日;采访地点:永昌县天景苑二号小区。

[33]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甘肃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

[34]讲述人:陈老先生,男,甘肃兰州人,退休工人,85岁;采访人:张健、罗安兵、董静贤;采访时间:2016年12月3日;采访地点:兰州市五泉山。叶建军认为共有四种警报,分别是预行警报、空袭警报、紧急警报和解除警报。发出空袭警报后,先鸣炮三响,以引起避难市民注意。参见彦生:《“建设长空铁垒,消灭敌氛”——访原兰州市政协常委、抗战时期甘肃全省防空司令部参谋长叶建军先生》,载《档案》2005年第2期。依据《甘肃省志·军事志·人民防空》记载,陈老先生的说法是比较准确的。参见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军事志·人民防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35]《省防护团布告市民将悬铜锣代替铜钟》,载《西北日报》1937年12月17日,第6版。

[36]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肃省志·军事志·人民防空》,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37]讲述人:魏立业,男,甘肃靖远人,石油公司退休干部,83岁;采访人:岳丽、靳帅、李嘉燕;采访时间:2016年7月10日;采访地点:魏立业老人家中。

[38]讲述人:魏东坪,男,甘肃兰州人,退休干部,86岁;刘新慧,女,甘肃兰州人,退休干部,82岁;采访人:靳帅、董静贤、罗安兵;采访时间:2016年11月22日;采访地点:兰州市西关什字。

[39]《加紧疏散与加紧工作》,载《西北日报》1941年5月23日,第5版。

[40]《兰州市公共防空壕洞建筑计划大纲草案》,甘肃省档案馆档案,档号:40-1-5。

[41]讲述人:刘宗昆,男,甘肃兰州人,退休医生,85岁;采访人:尚季芳、姜洪源、靳帅;采访时间:2017年3月11日;采访地点:兰州市雁滩公园刘宗昆画室。

[42]讲述人:刘易,男,甘肃兰州人,退休教师,83岁;采访人:靳帅、张健;采访时间:2017年3月17日下午;采访地点:兰州市雁滩花园小区。

[43]彦生:《“建设长空铁垒,消灭敌氛”——访原兰州市政协常委、抗战时期甘肃全省防空司令部参谋长叶建军先生》,载《档案》2005年第2期。

[44]杨红霞:《抗战时期日军轰炸甘肃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86页。

[45]讲述人:张家丰,男,甘肃兰州人,退休工人,84岁;采访人:靳帅、罗安兵、董静贤;采访时间:2016年11月22日;采访地点:兰州市小西湖公园。

[46]毛邦初,字信诚,浙江奉化人,为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之侄,1904年生,毕业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航空班。1936年12月任航空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航空委员会副主任、空军总司令部副总指挥、空军第一路司令及航空署长,1940年5月25日任空军少将,参加空军对日抗战指挥工作。(参见刘国铭:《国民党九千将领》,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3年版。)毛邦初是国民政府空军高级将领,从未到过兰州。而他的胞弟毛瀛初却指挥参加过兰州空战。(见黄嘉谟、陈存恭:《劳声寰先生口述历史》,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33页。)

[47]如《日机轰炸甘肃和兰州大空战》等记载为毛源初,见张克复:《甘肃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毛瀛初,浙江奉化人,1911年10月生。南京金陵大学肄业,后毕业于空军军官学校第二期飞行科、中央航空学校、三军联合大学。后又入美国空军参谋大学及国防研究院第四期受训。抗战期间历任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及驱逐总队总队长、第四军区副司令、战斗机司令部司令、空军总司令部第三厅厅长。

[48]讲述人:刘易,男,甘肃兰州人,退休教师,83岁;采访人:靳帅、张健;采访时间:2017年3月17日下午;采访地点:兰州市雁滩花园小区。

[49]讲述人:李顺平,男,甘肃兰州人,退休职工,87岁;采访人:靳帅、罗安兵、董静贤;采访时间:2016年11月22日;采访地点:兰州市小西湖公园。

[50]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甘肃省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

[51]王艾邦:《抗战时期甘肃防空及救济组织机构概况》,载《档案》2005年第2期。

[52]讲述人:溥一叶,男,甘肃天水人,80岁;采访人:李江龙、罗安兵、张宝同;采访时间:2016年7月16日;采访地点:天水市秦州区厚生巷。

[53]讲述人:邓明,男,甘肃兰州人,原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75岁;采访人:尚季芳、姜洪源、靳帅;采访时间:2017年3月11日;采访地点:兰州市雁滩公园刘宗昆画室。

[54]讲述人:邓明,男,甘肃兰州人,原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75岁;采访人:尚季芳、姜洪源、靳帅;采访时间:2017年3月11日;采访地点:兰州市雁滩公园刘宗昆画室。

[55]讲述人:邓明,男,甘肃兰州人,原兰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75岁;采访人:尚季芳、姜洪源、靳帅;采访时间:2017年3月11日;采访地点:兰州市雁滩公园刘宗昆画室。

[56]讲述人:胡永昌,男,甘肃泾川人,农民,80岁;采访人:李江龙、罗安兵、张宝同;采访时间:2016年7月13日;采访地点:泾川县百烟村。

[57]美国第一代口述史学家如阿兰·内文斯、路易斯、斯塔尔等人,第二代口述史学家如斯塔兹·特克尔等人。见杨祥银:《口述史学的兴起:从“档案实践”到“新社会史转向”》,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2月17日,第8版;杨祥银、梓皓:《口述历史“草根史学”冲击“精英史学”》,载《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3月28日,第B05版。

[58]讲述人:李彦虎,男,甘肃靖远人,退休工人,87岁;采访成员:岳丽、李江龙、靳帅、罗安兵、李嘉燕、张宝同;采访时间:2016年7月9日;采访地点:靖远县李彦虎老人家。

[59]讲述人:张俊贤,男,甘肃靖远人,农民,87岁;采访成员:岳丽、靳帅、李嘉燕;采访时间:2016年7月10日;采访地点:靖远县鹿鸣园。

[60]杨祥银:《记忆是可信的吗?——口述史学研究的记忆转向》,载《人民日报》2011年3月3日,第23版。

[61]江沛:《抗战史研究“三调”》,载《抗日战争研究》2016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