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中国史教学与研究的有序转变

实现中国史教学与研究的有序转变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突遭空袭的普通民众不知如何躲避。即使是有防空警报与防空设施,一开始许多百姓仍然并不习适。[17]当时,政府专门成立了避难指导队和防护团,根据防空壕、洞的分布和容纳人数,划分地区,定人定位,指导人们避难,使秩序逐渐有条不紊。

实现中国史教学与研究的有序转变

初次见到飞机的老百姓日军的轰炸毫无准备,有些反而感到新鲜好奇。日军侦查临洮时,临洮魏积德老人称:“当时还小么,我记得飞机飞得很低,都可以看见飞机上日本国旗,一个大红坨坨子,也可以看见日本人把头伸出来在观察。他们没有投弹。我们后来也跑去看飞机的残渣子,不知道是被击落的还是爆炸的。当时我在龙堂上玩,有时候飞机飞来我们就跑了,开始呢,我们也会好奇,看他们飞过来的样子。”[7]兰州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邓明也称:“当日本人的飞机第一次来的时候,人们就站在房顶上摇手,还啊啊啊的大叫,以为是我们的飞机。后来看见有个狗皮膏药的红坨坨子呢,才知道是日本人的飞机。”[8]在永昌,陈云新老人回忆称:“当时我大概是个四五岁的样子。有12架日本鬼子的飞机从永昌县城的上面飞过,3架一组,总共有4组,大概是从西北方向飞来。先是飞过去,飞过来的时候就开始丢炸弹。当时的人们都没有见过飞机,都争先恐后地在数飞机,看热闹。”[9]

许多民众因此而惨遭日军毒手。平凉市王景华就回忆道:“日本人的飞机来投炸弹来了,对于当时的平凉人来说,可能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飞机的。哟,还有这个东西呢?特别新奇。看着飞机飞过来了,都睁大眼睛争着看热闹着呢,因为是要轰炸,所以飞机飞得很低。有的人还用手指着飞机在给其他人说什么,有的人在数有多少架飞机,甚至在投弹的那会儿,还有人在数着投下来的炸弹枚数。他们没经验,不知道这是个什么东西,所以就被炸了。那场面是非常惨的,有的人被炸着没了胳膊,有的人头被炸烂了,有的人被炸得满身是血,有的甚至当场炸死了,很多家里的房子也被炸塌了。”[10]

日军对于平凉的轰炸起于1939年,这一年也是最剧烈的一年,共计轰炸了5次,来机81架,投弹516枚。[11]据王先生回忆,此次日军轰炸的时间是1939年的2月(具体时间应为2月9日),正是日军对平凉的初次轰炸。突遭空袭的普通民众不知如何躲避。“那天,好像是快到过年了,人们在赶集着呢,集市里粜粮食的、买卖牲口的、闲逛的,人山人海,热闹得很。十一点左右的时候日本飞机就来了,大街上一片混乱,老百姓到处乱跑,因为集市口非常窄小,所以人员不容易很快疏散,日本飞机已经投下炸弹了。”[12]平凉市崆峒区李秀莲老人如是回忆。即使是有防空警报与防空设施,一开始许多百姓仍然并不习适。平凉市的杨子训老人也回忆道:“当时我们在路上耍着呢,平凉拉开警报了,路上的人开始跑开了,当时我们离家要几十里路呢,人那时候没有经验,都往中山桥那儿跑,中山桥那怎么一下乱了。那是一个集市么,我听我们老人说他在那做生意着呢,一下把东西给炸了,人都赶快跑了。”[13]

日军轰炸武威时,陈伯录老人回忆称:“(虽然)有防空洞,城墙脚下挖了呢,当时人们哪来得及躲啊,根本来不及躲,当时是旧社会,太落后了,根本就没有警报,飞机总是突然来。刚开始人们只是好奇,听到飞机的嗡嗡声就出去看。后来啊,飞机就来来回回丢了好多炸弹。有时候广播说日本人来了,老百姓就开始往外逃,防空洞也没有什么作用,最后遭难的还不是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14]陈伯录也回忆道:“我记得当时城隍庙在过庙会,在唱戏,炸弹丢下来以后,人们都往外跑,还有被踩死的。我当时在一个店铺里打工。有一颗炸弹正好落在了院子里。”陈老先生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做长工。当时他打工的地方是一个叫“同一昶”的棉花铺子。炸弹飞下来的时候,铺子直接倒掉了。[15](www.xing528.com)

“有前批敌机甫过,后批敌机,人民以为我机,致遭扫射,无谓牺牲,不一而足。”当时甘肃省参议会参议员郭福金就提案要求饬令各县“切实训练宣传防空知识,并统一警报,减少牺牲”。[16]为此,甘肃省政府逐渐出台了相关办法,对于民众的防空意识进行大力宣传,这种局面才逐渐有所转变。1937年,兰州警察局就专门发出布告,对于防空注意事项进行宣传。要求市民听到警报后,老幼妇孺应到县城之外的村庄,“不可乱跑或在屋顶、山冈与空地上瞭望敌机”,对于易燃物品“应妥置地下室或堆置空旷之地”,且应多备沙包与清水。[17]当时,政府专门成立了避难指导队和防护团,根据防空壕、洞的分布和容纳人数,划分地区,定人定位,指导人们避难,使秩序逐渐有条不紊。[18]

此后,人们逐渐对跑警报已经司空见惯。邓明老人就回忆称:“我母亲是甘肃学院附小毕业。现在在兰大二院儿童公园附近。她当时要跑防空,比较混乱,紧紧张张的,后来也就习以为常了。他们也组织得好。每个学生把馍馍、装了水的瓶子都挂在教室的后面。警报一响,老师们就把学生组织起来到水磨沟。那个时候叫西稍门。在那儿避一避就好了。有条不紊,习以为常。”[19]当日军轰炸泾川时,胡永昌老人回忆:“当飞机来的时候,我们村的一个大舅把我抱起来在这个肩膀上背着。到这个城门呢,哎,跑的人就多得很,我们就往杨家山跑,走到这个半路时,警报解除了。”[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