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民族分布趋稳-中国史教学与研究(第二辑)

中国民族分布趋稳-中国史教学与研究(第二辑)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河湟地区各民族的分布区域趋于稳定,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撒拉族、东乡族、土族和保安族定居于此,随着满洲八旗驻防西北地区,也有一部分满族移入,民族大聚居小分散的局面形成,民族杂居的特点更为突出。蒙古在安多地区的影响被彻底削弱,其人口流徙严重,逐渐形成了青海湖以西的海西草原、祁连山西端南北山麓、黄河南的河曲草原以及贺兰山阴四块聚居地区,以游牧为主,其分布也在变动中趋于稳定。

中国民族分布趋稳-中国史教学与研究(第二辑)

清代河湟地区各民族的分布区域趋于稳定,汉族回族藏族蒙古族撒拉族、东乡族、土族保安族定居于此,随着满洲八旗驻防西北地区,也有一部分满族移入,民族大聚居小分散的局面形成,民族杂居的特点更为突出。清朝扩大了移民实边、屯田固围的规模,汉族不断地移入河湟地区,并向农村及牧区扩散,成为这一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为发挥其主体作用奠定了人口基础。

清朝平定罗布藏丹津叛乱后,采取了一系列“扶番抑蒙”措施,清政府加强了对蒙、藏和藏传佛教的管理,实行蒙藏隔离政策,主导了这一地区民族格局的走向。蒙古在安多地区的影响被彻底削弱,其人口流徙严重,逐渐形成了青海湖以西的海西草原祁连山西端南北山麓、黄河南的河曲草原以及贺兰山阴四块聚居地区,以游牧为主,其分布也在变动中趋于稳定。藏族兼营畜牧与农耕,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杂居。罗布藏丹津事件后,黄河南的藏族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人口增长很快,人地矛盾突出,随之引发了“河南”藏族长达一个世纪的大规模迁牧“河北”的行动。咸丰九年(1859年),“环海八族”形成之后,河南藏族基本上返牧河北故地,蒙藏民族的分布格局已经形成,再未发生大的变化。(www.xing528.com)

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至清代,回族对河湟地区的民族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陕甘回族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对陕甘回族进行了重新安置,陕甘地区除西宁、河州等地回族得以留居当地外,大部分被左宗棠强制安插在甘肃平凉、静宁、隆德、会宁、安定、秦安、清水、固原等地,起义过程中,还有部分回族四散逃离,流落到陕南、四川、内蒙古等地。这次回族迁徙系由原来条件优越的河谷、平原地带迁往贫穷、荒芜的山陵地区,地域区分显著,而居住地则更为集中,肃州(今酒泉)这样的回族聚居区消失了,但同时也形成了河州、张家川等新兴的回族聚居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没有改变,河湟地区成为回族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