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仓谷是民间寄纳于官、专用于灾荒赈济之物,其来源系民户随正税输纳的谷物,额度是正税的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十,对民户来说负担不是太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义仓谷逐渐向赋税化、非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变成了民户的沉重负担。[98]法外加义,耗上加耗,追呼抑配,义仓谷的输纳成为民户的沉重负担。官府只知聚敛,却吝于发还于民,义仓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项剥削农民的苛政,失去了恤民的本意。
义仓谷是民间寄纳于官、专用于灾荒赈济之物,其来源系民户随正税输纳的谷物,额度是正税的百分之五或百分之十,对民户来说负担不是太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义仓谷逐渐向赋税化、非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变成了民户的沉重负担。北宋曾巩曾说:“今之义仓,则有仓之号而无仓之制,有义仓之名而无义仓之实,约租之多寡而增其数,计入之丰约而定其籍,年丰则有以取之,民饥则无与赈之,固曰义为名而务为诛求者也。”[96]南宋时期,情况更甚。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八月二十六日,中书门下省言:“州县义仓米系合随苗送纳,往往抑令别钞,又行收耗。”[97]景定五年(1264年),监察御史程元岳奏言:“随粳带义,法也。今粳糯带义之外,又有所谓外义焉者……州县一意椎剥,一切理苗而加一分之义,甚者赦恩已蠲二税,义米依旧追索。贫民下户所欠不过升合,星火追呼,费用不知几百倍。破家荡产,鬻妻子,怨嗟之声,有不忍闻。”[98]法外加义,耗上加耗,追呼抑配,义仓谷的输纳成为民户的沉重负担。林駉曾言:“今日常平、义仓之储虽有美名,本无实惠,不惟州县有侵借之患,而支拨至有淹延之忧……文移星火,指为常赋,箩头斛面,重敛取嬴。”[99]方大琮(1183—1247年)言:“若在官之可准者有二仓焉,曰米则义仓,乃人户随苗一石外,例纳一斗寄之官仓,以备凶荒,济邻里者也。今人户但知输纳,不知其为自已桩寄之物,官司但知受纳,亦不知其为人户桩寄之物。”[100]这些都说明宋义仓米实际上已成为一项附加税,民户被逼交纳,却得不到赈济。官府只知聚敛,却吝于发还于民,义仓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项剥削农民的苛政,失去了恤民的本意。(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