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古城东北420米处,即在今平川区水泉镇陡城村东北约1.6公里许的水头社、黄河东岸约3.3公里许,另有一座古城遗址,今名缠州古城。实地考察见,城垣破损严重,大段墙体坍塌缺失,但其基本轮廓仍可辨识。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形制较单调,无马面等设置。黄土夯筑,夯层厚0.1~0.12米。西垣保存稍好,残高0.8~2.5米,坍宽8~12米,其内侧靠墙根处辟有一条现代农渠,渠口宽0.8米,水泥板衬砌,水渠北段直接开在西垣上。北垣尚可断续相连,残高0.7~1.1米,残宽3~5米。南垣仅中部残存约30米的一段,残高3~5米。东垣中部残存约20米的一段,残高5~7米。整个城垣遗迹东西长305米,南北宽270米许,周长约1150米,南垣中部开有城门,当地乡亲们说此处原有瓮城,后来被毁。城垣外侧四周开挖有护城壕,今虽已大多被平为农田,但其遗迹仍然明显,残深约1~1.5米,残宽10米许。城内亦全部辟为现代农田。田头沟边可见散落的绳纹夹砂灰陶片、粗黑陶片等物,当地文物工作者还曾在这里采集到绳纹板瓦、绳纹灰陶瓮等,多系汉代遗物。
缠州古城是历史上的什么城?笔者认为,该城应是西汉鹑阴县、东汉鹯阴县故址。《汉书》卷二八下《地理志》记,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领21县,其中有鹑阴县。《后汉书·郡国志》武威郡条列有鹯阴县,并云:“鹯阴故属安定。”但安定郡中原来并无鹯阴县,只有鹑阴县,显然鹯阴县就是原来的鹑阴县。安定郡与武威郡东西相邻,二郡大致以黄河为界(参阅《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既然鹯阴县东汉时改属武威郡,则该县理应距武威较近,应位于武威郡的东部、安定郡的西部,靠近黄河。
《后汉书·西羌传》中记有鹯阴河一名,云:建康元年(144年)春,“赵冲复追叛羌到建威鹯阴河。军度(未)竟,所将降胡六百余人叛走,冲将数百人追之,遇羌伏兵,与战殒”。李贤注:“《续汉书》‘建威’作‘武威’。鹯阴,县名,属安定郡。”鹯阴河为黄河流经今白银一段的别称,既然名鹯阴河,那么鹯阴县境内必有黄河流过。《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条载:“凉州卢水胡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帝召邹岐还,以京兆尹张既为凉州刺史,遣护军夏侯儒、将军费曜等继其后。胡七千余骑逆拒既于鹯阴口,既扬声军从鹯阴,乃潜由且次出武威。胡以为神,引还显美。”胡三省注:“鹯阴县,前汉属安定郡,后汉属武威。鹯阴口,鹯阴河口也。”鹯阴口无疑是鹯阴县境内重要的黄河渡口,其位置应为今靖远石门小口子—景泰索桥渡口(详后)。引文中的“且次”即武威郡揟次县,笔者考得其故址位于今古浪县土门镇西约3公里处王家小庄“老城头”,显美县故址位于今武威市以西永丰乡朵浪城一带[8]。《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关内道会州”条记,会宁县“本汉鹑阴县地”,会州州治会宁县故址已如上考即今平川区柳州古城遗址。由此可见,西汉鹑阴县、东汉鹯阴县应位于今平川区靠近黄河处。
依其规模,缠州古城完全符合汉代县城一级的规模,而且是今平川区及其附近一带唯一一座符合县城规模的汉代城址,且其形制单调,所存遗物多为汉代物品,其周边一带又分布有黄湾墓群等多处墓群,由此可以认定缠州古城即西汉鹑阴县、东汉鹯阴县故址。
缠州古城亦处于黄河东岸富庶的旱坪川中,城址周围大片土地可引河水灌溉,因而也是人口相对聚集之域,当时黄河上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小口子—索桥渡口及丝绸之路“汉代第一国道”亦经由此地,在这里设置县城实为理想之地。(www.xing528.com)
“缠州古城”一名,与“柳州古城”同样,亦系当地乡亲们的习惯称法,历史上从未在这一带设过“缠州”。由于该城原为鹯阴县址,“鹯”“缠”音近,因之后来就被称作缠州古城了。
此外,依据延破城子所出EPT59:582简、敦煌悬泉置所出Ⅱ0214①:130简等史料可考知,汉代由长安出发径取西北行,经茂陵、好止、义置、月氏、乌氏、泾阳、平林置、高平、媪围、居延置、鲽里、揟次、小张掖等地,可直抵姑臧(今武威),又经此穿过河西走廊,可一直到达西域。这条交通大道被誉为“汉代第一国道”,该道即途径柳州古城、缠州古城,于鹯阴口,即今靖远县石门小口子渡过黄河,对岸为今景泰县索桥渡口,鹯阴口为汉代西渡黄河的最重要渡口。迨及唐代,靖远县北城滩渡口则取代小口子—索桥渡口成为这一带最重要的渡口,小口子—索桥渡口的重要性则等而下之。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在前述2014年7月于白银市举行的学术会议上的大会主题发言《关于白银地区若干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中做过论述,于此不赘,并拟今后就此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另需提及,笔者曾撰文认为《汉书·武帝纪》所记汉武帝“西临祖厉河而还”的祖厉河就是今天流经会宁县、靖远县境内的祖厉河,史正林前揭论文注释中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古人把黄河简称‘河’或‘河水’,河流流经不同地段,往往以当地的地名称河名,即所谓‘随地而名’。靖远县系汉祖厉县所在,故流经其间的黄河称祖厉河,而今天的祖厉河,古时叫祖厉川水。”黄河的某些河段确有“随地为名”的情况,如前论黄河流经鹯阴县的河段可名为鹯阴河。又如《水经注》卷二引阚骃语:“河至金城县,谓之金城河,随地为名也。”即当时流经金城县(今兰州市区)的一段黄河谓之金城河。然而并非黄河所有河段均“随地为名”,不宜将“随地为名”到处套用。前引《水经注》卷二又记:“河水东北流,径安定祖厉县故城西北……又东北,祖厉川水注之,水出祖厉南山,北流径祖厉县而西北流,注于河。”可见,《水经注》中并未将黄河称为祖厉河,而是仍然称作“河”或“河水”;注入黄河的“祖厉川水”就是汉武帝西临的祖厉河,即今天的祖厉河,此不可不辨(见图1)。
图1 唐代会州及其附近黄河渡口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