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史教学与研究:吐谷浑部族入迁河西地区

中国史教学与研究:吐谷浑部族入迁河西地区

更新时间:2025-01-16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吐谷浑人向河西地区迁徙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吐蕃政权的压力。这是史籍中记载的吐谷浑首次入迁河西。[18]由此可见,这里的“余部”指原来没有迁入内地的吐谷浑部落,后来因吐蕃政权发生内讧,或者是不堪忍受吐蕃的控制而迁入河西地区的。据上可知,在安史之乱前,吐谷浑人入迁河西地区共有两次:一次发生在高宗龙朔三年;另一次发生在武则天圣历三年,通过这两次的迁入,吐谷浑人遍及河西各地区。

吐谷浑人向河西地区迁徙主要原因是来自于吐蕃政权的压力。吐蕃是7世纪初崛起于青藏高原的政权。据《通典·边防·吐蕃传》载:吐蕃“在吐谷浑西南,不知有国之所由。或云:秃发利鹿孤有子樊尼……子孙西魏时为临松郡丞与主簿,皆得众心,因魏末中华扰乱,招抚群羌,日以强大……号其主曰赞府”[12]。在松赞干布继位之后,吐蕃组建了强大的军队,平定了内部的叛乱,加强了中央王权,并且不断地向外扩张,“蚕食他国,土宇广大,胜兵数十万”[13],是一个侵略性极强的奴隶制帝国。吐蕃政权不断扩张,入侵邻国,掠夺人口与财产。吐谷浑感受到吐蕃政权的强大压力,开始西迁。

吐谷浑在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被吐蕃大臣禄东赞攻灭。吐谷浑主“慕容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引残落走凉州”[14],并且寻求唐朝的保护。这是史籍中记载的吐谷浑首次入迁河西。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唐高宗下令将这部分入迁河西的吐谷浑人迁到祁连山,“徙吐谷浑部于凉州旁南山(祁连山)”[15]。唐朝本想将这部分吐谷浑人迁到鄯州浩门河(今青海大通河)之南,但是考虑到此地面积狭小,又离强敌吐蕃太近,于是在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16],将这部分吐谷浑人迁到了灵州(治今宁夏灵武县南)。

根据《新唐书·吐谷浑传》记载,在武则天圣历三年(700年),有吐谷浑“余部诣凉、甘、肃、瓜、沙等州降”[17]。这里的吐谷浑“余部”指的是什么?

按: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因吐蕃赞普器弩悉弄成年,不满论钦陵兄弟专权,逼迫钦陵自杀。钦陵的弟弟赞婆、儿子论弓仁率部归唐。“弓仁以所统吐浑七千帐自归。”[18]由此可见,这里的“余部”指原来没有迁入内地的吐谷浑部落,后来因吐蕃政权发生内讧,或者是不堪忍受吐蕃的控制而迁入河西地区的。(www.xing528.com)

唐朝内部对于如何安置这部分内迁的吐谷浑人有着不同的意见。“宰相张锡与右武卫大将军唐休璟主张徙吐谷浑于秦、陇、丰、灵之间,令不得畔去。”[19]而凉州都督郭元振则认为:如果将吐谷浑人迁到秦、陇,就会和当地的监牧杂处,如果将其迁到丰、灵,又距东突厥较近,怕出现耽尔乙句贵从灵州逃跑时造成“乃入牧坊掠群马,瘢夷州县”[20]这样的恶果。所以,他就提出了顺应吐谷浑人眷恋乡土的情感来迁徙他们,“当甘肃瓜沙降者,及其所置之,固所投而据,情易安,数州则势自分。顺其情,分其势,不扰于人,可谓善夺戎心者也”[21]。武则天最后采纳了郭元振的意见。事实证明,这一“分置诸州”的策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同时也奠定了唐后期、五代时期吐谷浑人在河西的聚落分布格局。

据上可知,在安史之乱前,吐谷浑人入迁河西地区共有两次:一次发生在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另一次发生在武则天圣历三年(700年),通过这两次的迁入,吐谷浑人遍及河西各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