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以儒学选举官僚,察举制、征辟制的实行使得大批的士人进入东汉政府,他们或在中央为三公九卿,或在地方为一方郡守,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势力,即士人阶层。“士人在政治上占有地位,自西汉武、宣以来,已逐步显著,而到东汉益甚,这里有几层因缘。一,朝廷帝王之极端提倡。二,民间儒学之普遍发展。三,博士弟子额之日益增添。而尤要者在当时之地方察举以及公府征辟制。”钱穆先生认为这些原因造成了士族政治势力的膨胀。[10]可见,士人阶层在东汉形成并强大的原因是儒学的发展和东汉的察举制度、公府征辟制度。《后汉书》注引《汉官目录》曰:“建武十二年八月乙未诏书,三公举茂才各一人,廉吏各二人。光禄岁举茂才四行各一人,察廉吏三人。中二千石岁察廉吏各一人,廷尉、大司农各二人。将兵将军岁察廉吏各二人。监察御史、司隶、州牧岁举茂才各一人。”[11]章帝时,察举的人数每年达到一百人,和帝以后每二十万人中举孝廉一人。顺帝时,“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其有茂才异行,若颜渊、子奇,不拘年齿”。[12]还有公府征辟有名望之士人,这些被察举、征辟的士人,加上其宗族、门生故吏,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阶层。
士人在东汉中后期已经形成了一个阶层,这点已经有很多史家论述过了。余英时认为:“东汉之士大夫亦遂得在其迭与外戚宦官之冲突过程中逐渐发展群体之自觉。”[13]而金发根认为东汉时期形成了党人集团。[14]唐长孺先生提出了“名士集团”的说法,“何进与宦官的斗争,实质上是名士集团与宦官的斗争”。[15]黄琬峰提出党人是一个“政治联盟”,“士人以儒家伦理纲常为宗旨、以地域关系为纽带而结成的政治联盟,较之先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贵族政治,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然而,党人与宦官的斗争,本质上是国家最高统治权力之争。凭借家族优势攫取政治权力,取代宦官集团,这就是党人斗争的目的”。[16]阎步克在《士·事·师论——社会分化与中国古代知识群体的形成》一文中提出了“士大夫阶层”的概念。[17](www.xing528.com)
以上诸家的提法虽然不同,但可以看出,在东汉中叶以后,士人逐渐形成一个阶层。士人阶层逐渐强大,与在政治上的被边缘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强烈的反差造成士人阶层对现状的不满,并希望进入朝廷的核心权力,而这与皇权逐渐产生了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