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桑薪一束-中国史教学与研究

桑薪一束-中国史教学与研究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原1号简,“薪”字上一字整理者阙释,刘钊先生补释为“桑”,可从。刘先生考释说:“‘桑薪’即桑木柴。‘桑薪’一词见于《诗经·小雅·隰桑》:‘樵彼桑薪,卬烘于煁。’朱熹集传:‘桑薪,薪之善者也。’”最后一字旧释为“车”,该字左下部残泐,从残存笔画看,与33号简“脯一束”之“束”形同,我们疑当释为“束”。“桑薪一束”也见于萧家草场二六号汉墓遣册34号简,指二六号墓所出的一散堆楸木劈成的木柴。

桑薪一束-中国史教学与研究

原1号简,“薪”字上一字整理者阙释,刘钊先生补释为“桑”,可从。刘先生考释说:“‘桑薪’即桑木柴。‘桑薪’一词见于《诗经·小雅·隰桑》:‘樵彼桑薪,卬烘于煁。’朱熹集传:‘桑薪,薪之善者也。’”最后一字旧释为“车”,该字左下部残泐,从残存笔画看,与33号简“脯一束”之“束”形同,我们疑当释为“束”。“桑薪一束”也见于萧家草场二六号汉墓遣册34号简,指二六号墓所出的一散堆楸木劈成的木柴。[31]

(原刊于《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0期)

【注释】

[1]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载《文物》1985年第1期。

[2]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江陵张家山汉简概述》,载《文物》1985年第1期。

[3]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

[4]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

[5]刘钊:《〈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注释商榷(一)》,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第3期。本文所引刘先生观点均出此文,不再一一出注。

[6]汉晋木牍类遣册或称衣物疏,本文径称遣册。木牍类遣册中仅见包山二号楚墓竹牍、江苏仪征胥浦101号汉墓木牍是竖行直书,余皆分栏缮写。

[7]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38页。简文采用宽式释文。

[8]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第130-153页;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43-73页。按:下引马王堆一、三号遣册资料均出上揭二书,不再一一出注。

[9]程鹏万:《简牍帛书格式研究》,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0]金立:《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竹简试释》,载《文物》1976年第6期。下引该简数据均出此文,简序采用岀土编号,不再一一出注。

[11]连云港市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东海县博物馆、中国文物研究所:《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65页。

[12]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望山楚简》,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12页。原误释为“柜”,当释为“机”。

[13]曹方向:《读秦汉简札记(三则)》,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2009年1月31日。

[14]湖南省博物院、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第143页。

[15]旧释为“弓”,张俊民改释“”,同“卷”。张俊民:《武威汉滩坡十九号前凉墓岀土木牍考》,载《考古与文物》2005年第3期。此条蒙陈剑先生惠示。(www.xing528.com)

[16]何介均:《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200页。

[17]连云港市博物馆:《连云港市陶湾黄石崖西汉西郭寳墓》,载《东南文化》1988年第3辑。

[18]广濑薰雄:《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遣策释文考释商榷(六则)》,载刘钊:《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三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66-367页。下引先生观点均出此文。

[19]田河:《〈君人者何必安哉〉补议》,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网,2009年2月7日。

[2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载《考古学报》1993年第4期。

[21]田河:《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遣册释文校释》,待刊稿。

[22]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76年10期。

[23]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24页。

[24]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赴纪南城开门办学小分队:《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遣策考释》,载《文物》1976年10期。

[25]此沐盘或有学者认为是食盘。

[26]湖北省荆州市周粱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1年版。

[27]安志敏:《金版与金饼——楚、汉金币及其有关问题》,载《考古学报》1973年2期。

[28]黄盛璋:《关于圆饼金币若干问题新考》,载《考古与文物》1984年6期。

[29]徐涛:《试论谭家乡出土金饼的时代与性质》,载《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

[30]刘国胜:《读汉墓遣册笔记(二则)》,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网,2008年10月23日。

[31]湖北省荆州市周粱玉桥遗址博物馆:《关沮秦汉墓简牍》,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4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