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曙的皇位既已安定,朝中的大臣们就他的生身父母如何称谓的事,却发生了争执。韩琦、欧阳修、曾公亮、赵概等人的意见是,赵曙的生身父母应称皇、称后;而王珪、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的意见是,赵曙既然入嗣仁宗,其生父为仁宗之兄,应称为皇伯。双方引经据典,弄得赵曙不敢妄断。最后还是曹太后下了结论:“吾闻群臣议请皇帝封崇濮安王(赵曙生父),至今未见施行。吾览阅前史乃知自有故事。濮安懿王谯国夫人王氏(赵曙生母)、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赵曙生父的两个妾)可令皇帝(赵曙)称亲,濮安懿王称皇,王氏、韩氏、任氏并称后,特此手谕。”不想吕诲等人仍坚持他们的意见,竟上书朝廷辞职,并声明与韩琦等人“势难两立”。赵曙见此不免生恼,又转问韩琦、欧阳修等。二人竟齐声奏道:“(吕)御史等以为势难两立,若臣等有罪可以罢黜,留下御史。”自此有宋一朝的朋党之争初现端倪。
赵曙当时没有任何表示,到了明天却有诏下来:吕诲知蕲州,范纯仁为安州通判,吕大防到休宁当县官。司马光等上疏奏请赵曙收回成命,留下他们几人,但赵曙不作回复。侍读吕公著又上疏“不能黜言官”。赵曙仍不从。气得吕公著要求外调,便同意他去了蔡州。一番争论至此方才歇下。这样以来,朝中大臣的职位就有些空缺。赵曙便叫在河南任职的文彦博入见,又向他透露欲召他还京的意向。文彦博谢恩刚走,就有富弼上朝对赵曙说了因脚有疾力求解职的话。赵曙不允,富弼就隔日上一奏疏、五日两疏,坚辞枢密使一职。弄得赵曙一头雾水,心说,正干得好好的,咋又辞职。经再三询问,方知是朝中发生的几件大事,富弼竟然一概不知。原来,富弼干宰相的时候,韩琦干枢密使,朝中大事都是富弼去枢密院与韩琦相商。如今二人换了工作岗位,韩琦有事却不去和富弼通气了。就连曹太后撤帘这样的大事,富弼都事前也毫不知情。在韩琦促太后撤帘时,富弼不禁吃一惊,事后他说:“我位为辅佐重臣,其他事或可事先不知,但这等大事何妨早告诉我一声。难道韩公怕我分享了他的荣誉?”这话传到韩琦那里,韩琦对人们说:“此事先不知太后是什么态度,我怎么好事先与他人说呢。”韩公坦荡,但事多专断。富弼虽一代名臣,总觉心中不快,今以“足疾”为名连疏求去。赵曙无奈,便命富弼出判扬州,封郑国公。
富弼的事刚结束,又有太尉张升及韩琦、曾公亮等要求外调。枢密院无了枢密正使,韩琦等拟迁欧阳修为枢密使。欧阳修得到这一消息,急忙找到韩琦说:“皇上亲政任用大臣,自有权衡。公等虽是见爱于我,但未免上凌主权,此事如何行得?”韩琦等一听有理,便到此为止。(www.xing528.com)
至于枢密院枢密使一职,赵曙早有打算:召文彦博为枢密使,提吕公弼为副枢密使。你道这吕公弼为何升得这样快?原来他在为“群牧使”时,赵曙还是藩王的儿子。那日皇帝赐给皇族子弟一批战马,他得到的是一匹劣马,就去找管马的吕公弼商量给他换匹好马。吕公弼道:“没得到皇帝的话,我不敢私自给你换马。”居然驳了赵曙的请求。今天赵曙提拔他为枢密副使,吕公弼入朝谢恩,赵曙对他说:“你前年不给我换马,我就知道你是个正直的人了。”赵曙又召用泾源副都部署郭奎为检校太保、同鉴书枢密院事。知谏院的大臣却对此有看法。原来这郭奎是武臣,早年在范仲淹麾下为将,得到范仲淹在学问上的指教,遂成将才。从与西夏作战时的任福战殁,到葛怀敏全军覆没,皆为郭奎所预料。时人皆佩服他有先见之明。他长年在边关任职,积有军功。仁宗时,他奉旨讨平湖北溪蛮彭士羲的作乱,因而从知州升为观察使,又转迁泾源路副都部署。到赵曙为帝,闻他智勇,乃召他入京就职枢密院。可又有谁知道,宋室大臣心目中只有文人,而藐视武将,就连狄青这样大功卓著的人物就职枢密院都引得“疑谤纷乘,弹章屡上”,何况郭奎不及狄青。知谏院的邵亢连疏奏劾,说什么:“郭奎黠佞小才,岂堪大用?乞求皇上收回成命。”赵曙不理。有宋一朝,由于赵匡胤以兵变起家,致使重文轻武。以文中进士第一名往往官至宰相,士人尤以登台阁、升禁为荣。而所有临阵杀敌的将士,即便有孙武、吴起之奇韬谋略,有廉颇、李牧的忠勇,也不会受到重用。大宋积弱的根子便在“陈桥”。
治平三年十一月,赵曙又生起重病。慌得以韩琦为首的大臣又忙着“立储”。赵曙自知天命难违,便立他的大儿子、时为颖王的赵顼为皇太子。病体虽经太医诊治,但无起色,好歹拖延了一年,到了治平四年刚过年便“归天”去了,年龄只有三十六岁,当了四年的皇帝,朝廷议定庙号英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