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被契丹封了西夏王,盘踞银、夏一带的李继迁又以诈降计骗过了赵光义,在得了一些好处又“叛变”而去。在静养了一段时间后,竟率千骑兵将进攻宋朝清远军,被清远军守将张延杀败逃走。不久又整顿人马击截宋朝运往灵州的粮饷四十余万,并邀万余之众攻打宋朝的灵武城。赵光义得了这些奏报,便与众朝臣会议如何对付这个“威不足惩,恩不足劝”的家伙。刚接任吕蒙正为相的吕端,也就是那个“大事不糊涂”的人上表言道:“从麟州、鄜延、怀庆三路出兵会攻西夏,直捣李继迁的老窝,这样便可解灵武之围。”吕端的主意与赵光义的大同小异。赵光义主张五路出兵:李继隆出环州,丁罕出庆州,范廷召出延州,王超出夏州,张守恩出麟州。当然是皇帝说了算,就按这个主意进行。
范廷召、王超两支人马行至鸟白池地方,就见西夏兵蜂拥而来。范、王二人商议:“敌势甚锐,我们且各守营寨,坚壁勿动,不能叫他钻了空子。”两军遂据险扎营,严令军士不准妄动,敌兵来攻,只准射箭,不准出战。李继迁命部下分左右向宋营发起进攻,均被箭射回。次日,王超的儿子王德用,年方十七,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开了寨门拍马杀出。李继迁欺他年少人少,便指挥兵将分两翼围攻王德用。王德用手中的银枪前后左右上下盘旋飞舞,枪锋到处夏兵非死即伤,李继迁这才觉得遇上了劲敌,便亲率精锐战将杀了上来。宋军这边王超、范廷召亦率兵夹击过来。李继迁不能抵挡,只好逃跑。王德用挥军追杀,李继迁回军又战,如是者三次,三次都被宋军杀败,最后率残部仓皇而逃。
对李继迁的降而复叛、叛而复降、反复无常,赵光义再往征讨,不成想却生起病来。朝中大臣冯拯等上奏请“立储”。赵光义却喝斥“多事”,把冯拯贬往偏远的岭南。这一来,宫中的事就无人敢说话了。而此时因被谗言所伤被贬往青州当了几年知州的寇准刚被召回,赵光义见了寇准,提着衣服说:“朕年衰多疾,今脚又有毛病,这如何是好?”寇准道:“臣不奉诏命不敢回京,既然来了,就想对陛下说几句话,还望陛下采纳。”赵光义问是什么话,寇准遂说出“立储”二字。赵光义道:“你可仔细看看,我这些儿子当中哪一个是最好的接班人。”寇准是何等“狡猾”的人,他岂能直说,便说出这样的话,叫赵光义自己揣度:“陛下为天下择君,不应是谋及近臣,尤其不能听取妇人的意见。总之,您自己慎重考虑作出决定,觉着比较全面的就可托付无忧了。”赵光义低头深思,好一会才抬起头来,令左右人等退下,悄悄问寇准:“襄王可好吗?”寇准答道:“知子莫如父。圣意既然以为可以,就请决定。”赵光义点头说好。赵光义说的襄王就是其次子赵元侃(长子赵元佑病狂至废)。于是在至道元年(995)八月立襄王赵元侃为皇太子,改名赵恒,同时大赦天下。至道三年三月,赵光义病危。弥留之际,官至宣政使的宦官王继恩对赵恒早有忌妒,暗地里与李昌龄、胡旦等商量改立有病的赵元佑,以达到他把持朝政的目的。王继恩把这个打算告诉了皇后。皇后一听,这是国家大事,理应征取宰相的意见。便令王继恩召吕端进宫议事。吕端料有变故,见王继恩来召,便佯装与王继恩密商,将他邀入密室。待王继恩随他进入室内,他却快步走出密室迅速把门锁上,任那王继恩在里边大呼小叫,他自己急急入宫见皇后去了。皇后哭着对他说:“皇上已晏驾了。”吕端闻听流下泪来,他流泪归流泪,但不忘正事,忙问:“太子何在?”皇后道:“立太子应该立兄长,那才叫顺应规矩。而今却不是这么办,应该改正过来。”吕端闻听此,立即收住眼泪,很严正地说:“先帝立太子为今日,怎么能再生异议?”皇后默然无语。吕端当即吩咐内侍去迎太子。赵恒到后,吕端安排先将赵光义入敛,叫赵恒即位灵柩前。到了明天由皇后陪赵恒来到福宁殿,垂帘引见群臣。此时的吕端站立在台阶之上,不急于下拜,而是让侍臣把那个帘子卷起来。他登上殿去,看了那皇帝是赵恒,这才退下殿来,率群臣拜呼万岁。赵恒即位后尊母后李氏为皇太后,给父亲赵光义上庙号太宗。赵光义在位二十二年,死时五十九岁。(www.xing528.com)
吕端为人持重,深知大体。刚接替吕蒙正当宰相时,大臣们对赵光义说这人有些糊涂。赵光义道:“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从立赵恒即位一事,便让人们知道了吕端的精明、谨慎过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