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即皇帝位,给赵匡胤上的庙号是太祖。他给自己起的年号叫“太平兴国”。赵光义上台,仍继承其兄的遗愿,力谋国家统一。在征求了枢密使曹彬的意见后,任命潘美为招讨使,统率崔彦进等诸将分兵四路进攻北汉的首都太原。
刘继恩得到消息,忙派人去辽国求救兵。辽主派耶律沙、大将迪里率兵前来。两军相遇,迪里刚一接仗便遇上了宋国的大将郭进。二人战了不到四十回合,迪里便被郭进一刀劈死在马下,辽军大败而回。此时的潘美也已连败汉兵,直抵太原城下,令军士筑起长长的围墙,分兵四面向太原发起攻击。两军攻守,自春到夏,北汉主又派人去辽求援,谁知来援的辽兵又被郭进杀退。刘继恩听到这一消息,自是万分惊惶,亏得建雄军节度使刘继业,闻听太原危急率兵前来,才稍解燃眉之急。
太原城外赵光义一面亲自督战,一面又手书诏谕,劝刘继恩投降。刘继恩虽说自刘继业来了以后连败宋军几员大将,就连那骁勇善战的郭进也败在了刘继业刀下,但四面的宋军将太原城围得铁桶一般。又坚持了月余,辽国的援兵无望,城内粮饷断绝,只好出城投降。刘继业无奈,也只得放下武器。宋军将他捆送到赵光义面前,他立而不跪。赵光义急忙下坐给他松绑说:“太祖在围攻太原时见了将军,就对我说,此人忠勇刚烈,以后要收服他。”刘继业见北汉已亡,英雄总得有用武之地,便也归顺了宋朝。赵光义当即授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并叫他恢复原姓名——杨业。演义、戏曲中的杨令公就是此人。
赵光义灭掉北汉,便产生了轻松思想,头脑又冷静不下来,不顾群臣“师老饷匮,不宜北行”的劝阻,向辽发起进攻。宋军以战胜北汉的乘胜之师,居然攻到了辽国的幽州城外。但在一个地名叫高梁河的地方中了辽国著名战将耶律休哥的伏兵,以至全军溃败。赵光义所幸在杨业父子的奋勇冲杀下,才得以免了当俘虏的危险。
宋军溃败时,大多数将领以为赵光义已死,便商议拥立此时随军的、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皇帝。这是将领们的一种“应急预案”,赵德昭本人并不知情,却有好事谄媚的人向赵光义打了报告。及至回到开封,赵德昭入朝拜谒赵光义,并奏请对今次出征北汉的有功将士应给予奖赏时,赵光义却有些义气用事了,不待赵德昭说完便瞪着两个带有怒气的眼说:“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赵德昭是何等聪慧的人,知道自己受了嫌疑,但他不作解释,低头退出宫廷,回到自己的府第,越想越恼,越恼越悲,一时想不开,竟拔出宝剑自刎身亡。
自北汉灭亡,宋、辽两国成了直接的对手。不论什么原因,边界之争不断发生。虽然互有胜负,但两国旗鼓相当,谁也难以彻底战胜谁。两军对垒中,宋朝仰仗的是被辽国人称为“杨无敌”的杨业父子,而辽国仰仗的是智勇双全的良将耶律休哥。而杨业在北汉为将时便与耶律休哥有很深的情谊,如今各为其主当然尽智尽力,且又互相敬佩。由于这般情义,两国边境居然相对“安静”了一段不算短的时间。有道是“静”中思“动”,宋朝内部却出现了骚动——有赵光义未当皇帝前的部下叫做什么柴禹锡、娄守一的竟向赵光义密奏赵廷美(即赵光美)“骄恣不法,势将谋变”。这几句话便触动了赵光义的疑虑。笔者以为是否是这几个狗东西为了献媚,而陡生出这般陷害人的伎俩。你想,赵匡胤的母亲曾留下遗言说赵光义死了便由赵匡美接任,赵匡美死了便由赵德昭接任,如今赵德昭死了,要再除掉赵匡美,这赵家的皇位岂不是只有赵匡义这一支独享这个特权了。我甚至怀疑,柴禹锡的所谓“密奏”都是赵光义的授意!
赵光义便把赵普叫了来,叫他监督赵廷美的言语行动。而此时的赵普——也就是那个自诩以“半部《论语》”就可以帮助赵氏兄弟治理天下的“君子”居然为了整治自己的对手——一个与赵廷美关系很好的、很有才干的同朝大臣卢多逊而违心地答应了赵光义对他的所谓“赵廷美事”的“密嘱”。(www.xing528.com)
事实是赵廷美自侄子赵德昭自杀后,就对二哥赵光义有些不满,但他并未声张。不久,他的心爱的二侄子、赵匡胤的二儿子邓王赵德芳(即演义、戏曲中的八贤王),年仅二十三岁因病而亡。赵廷美在悲伤之余,曾说过赵光义有负兄意的话。谁知他这几句忧伤的话语,不知怎的就传到了赵光义的耳中。又加上赵普欲扳倒卢多逊,苦无借口,他深知赵廷美是卢的靠山,要板倒卢,必先扳倒赵廷美,于是决定对赵廷美下手。
当赵普受了赵光义的“密嘱”,便对赵光义说:“自夏禹至今,历朝只有父传子的公例。太祖(赵匡胤)已是失误,陛下不能再失误了。”又经他一番如何剪除赵廷美“羽翼”的盅惑,赵光义便下诏以不忠于朝廷的罪名将亲附于赵廷美的卢多逊逮捕下狱,对赵廷美则给于“勒归私第”的诫免。此事到此罢了也算到了好处,岂料那道貌岸然的赵普怕赵廷美“死灰复燃”,竟又唆使开封府知府李符上奏,说赵廷美不但不悔过,反而多有怨言,将他留在京都早晚是个隐患。于是赵光义又降下严旨,贬赵廷美为涪陵县公,安置房州。这样的处置赵廷美焉能不气?不久便气郁成疾,死于房州。
赵廷美死了,“功臣”赵普的下场呢,不久便有了结果。赵光义对群臣说:“赵普给国家出过大力,而且与我有多年的交情。我对他深有依赖。但如今看他牙齿也掉了,头发也半白了,精力也不行了,我不忍再叫他担当枢密院这样的重任了。我要给他一块好的府第,叫他安享晚年之福。”这话当然很快就有人告诉了赵普。赵普是何等样聪慧的人,知道这是暗示他辞职,于是憋着十二万分的不甘写了辞职书。这职一辞便准。赵普罢相以后,赵光义当即命宋琪、李肪“同平章事”,又提拔李穆、吕蒙正、李至三人“参知政事”。
这年初冬,隐居在华山的饱学之士陈抟(这便是演义和传说中的陈抟老祖,据说他善酒善睡,“大睡三千日,小睡八百天”。生于唐朝末年,又善辟谷之术,经历了五代至宋太宗时,已年逾百岁)来到汴梁觐见赵光义。
赵光义命人将他迎入大殿,殷勤款待。说话间赵光义问陈抟:“先生玄默修养得此道术,可否赐教一二?”陈抟答道:“我乃山野之人,对世间无有多么大的用处。至于神仙炼丹及吐纳养生之术,我一概不知道,能有什么可以传给他人?即使真能炼得白日升天,于国事、家事又有什么益处?如今皇上您龙颜秀异冠绝天人,又博达古今,深通治乱之道,这正是你们君臣同心同德教化百姓达到天下大治之时。就是我们勤行修炼的人也赶不上你呀,又何必去求什么异术呢?”
陈抟喜研《周易》,自号“扶摇子”,著有《指玄篇》八十一章、《三峰寓言》及诗集《高阳集》。陈抟是一个善做学问的品德高尚的“独行高蹈,不同凡响”的人物,若将他归于仙怪一流实属不当。通俗小说中称他为陈抟老祖,并捏造出许多仙鬼故事附会于他,其实都是荒唐的无稽之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