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出身几代官将之家。其高祖赵眺,在中唐时期做过永清、文安、幽州的长官。曾祖赵珽为藩镇兼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做过营州、蓟州、涿州三州刺史。父亲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到后唐庄宗时做典管禁军的官。赵匡胤的母亲是定州安喜县的杜家。杜氏生的第一个男孩取名匡济,不及成人便夭折了。第二个儿子便是赵匡胤。青少年时期的赵匡胤生得容貌雄伟,情怀豪爽。凡认识与不认识的人都被他这不凡的仪表、脾性所折服。
那时的军官的家属是随军的。赵匡胤出入军营,专喜骑马射箭。母亲劝他读书,他道:“治世用文,乱世用武。眼下正当乱世,兵戈末靖,只有学练一手好的武功,才能安邦定国。”
此时,正是石敬瑭的晋国被大将刘知远所取代,建立了汉国。河南一带多被辽人蹂躏,民不聊生。在赵匡胤二十岁的这一年,他便投到汉国枢密副使郭威帐下为将。后汉国的国主刘知远不久便过世了,由二岁的儿子继承皇位。不久郭威便取代了小皇帝,自立国号为大周。赵匡胤二十几岁便担任了大周国的滑州副指挥,不长时间又被调任为开封府的“马直军使”。郭威过了几天皇帝瘾也死了。可他没有儿子,便由他妻子柴氏的娘家侄子柴荣继承皇位。此时的柴荣三十岁上下的年纪,史书上称他“畅晓军机,雄才大略,体恤军士,奖课农桑”,有一统中原的宏伟抱负。在他北征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建立的北汉、南征南唐李璟的战争中,赵匡胤总是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享誉全军。敌军对赵匡胤是“闻名丧胆”。缘此,赵匡胤“威名益盛”。
正当柴荣遣兵布将出征辽国之时,不意“夜发寒疾”,不得已班师回朝。那病好一阵坏一阵,总不见大的起色。宰相范质便奏请柴荣“册立太子,以正国本”。柴荣的儿子柴宗训年方七岁。不几天,柴荣这个有一番作为的、五代最出色的一个君主去世了,年方三十六岁。他年幼的儿子柴宗训继承皇位后给柴荣上的庙号为世宗。柴荣继位时,给死去的郭威上的庙号为太祖,及至柴宗训被赵匡胤取代后,史称他为周恭帝。
柴宗训继帝位后的翌年正月,北汉国主刘钧欺他年幼,便联合辽国共同南下侵略周国。柴宗训甚事不懂,他的母亲符太后便与宰相范质商议如何对付汉辽联军。范质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忠勇绝伦,可令他作统帅;副都点检慕容延钊骁勇异常,可令其为先锋。然后命各将会集听赵匡胤的统一指挥,定能取得胜利。符太后同意这个意见,即命赵匡胤挥师北征。接到命令的各方镇帅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张光翰、赵彦徽等按时到来,于是誓师祭旗,按部进发。是日,都城中突然传出谣言,说大军出发的时候,就要册立赵点检做天子,因为年长的人都记得十年前,也是奏报契丹入寇,大将郭威带兵出征,约摸一个月后,军队回来了,郭威便当了皇帝。因而有智见的人便都担着一份心。
先头部队浩荡前进。赵匡胤的中军行至离开封不远的叫做陈桥驿的地方,天色渐暗。赵匡胤便传下令“就驿下营”明日再进。
大营扎毕,军士们忙着生火做饭。此时一个叫苗训(即演义小说中的苗光义)的下等军官懂一些阴阳八卦,只见他倒背了双手立于营外的空地上,在看西边的晚霞落日。此时,赵匡胤的帐前亲将楚昭辅从此经过,见苗训正望天看得出神,就问道:“苗先生在看什么?”苗训便手指快落山的太阳说:“你不见那日下复有一日吗?”楚昭辅闻听,也细细眺望“果见日下有日”(一种自然现象,时常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且“互相摩荡”,继而熔成一片黑光,不长时间一个太阳不见了,剩下的一个太阳又重现出光芒,又有些紫色的云,环绕着形成绚彩霞光,好一会才落下山去。楚昭辅好生惊异,便问苗训:“这主何吉凶?”苗训道:“你是点检身边的人,我不妨对你直说:这便叫做天象,先沉没下去的一日应在周,后来出现的日光就是应验在点检身上了。”楚昭辅闻听,急不可耐地问:“何日方见应验?”苗训道:“天意已现,应该就在眼前了。”楚昭辅听苗训这一说,自然领会含义,当即怀着激动而喜悦的心情逢人便说一遍苗训说的话,顿时便传遍了全军,军将们都“诧为异兆”。
军中都指挥,即江宁节度使高怀德(演义小说中说他是赵匡胤的妹夫)第一个公开对大家说:“如今主上新立,况且又是个小孩子。我等身临大敌,就是出了死力,他又能懂得什么?不如顺天应人,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我们再北征,不知大家以为如何?”众将齐声应道:“高公所言甚当,我等依计速行。”这时一个叫李处耘的将领说:“这事须禀明点检方可照行。要不也得与点检亲弟匡义说明底细,叫他去报告点检,在点检同意后,此事才有成功的把握。”众将闻听,齐声叫好,便派人把在军中的赵匡义请了来商议此事。赵匡义听了众将的诉求,道:“此事非同小可,待我去与赵书记计议后再行定夺。”这赵书记就是时任节度推官的赵普。此人与赵匡胤是把兄弟,即生死之交,他当时的职务是怀德军中的掌书记(类似秘书长),此人便是北宋的第一任宰相,历史称他“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听赵匡义把来龙去脉说了一遍,道:“如今主少国疑,难以稳定大局。点检威望素著,一回汴京,即可正位。乘今夜安排停当,天明便可行事。”二人商议妥当,便部署众将在中军帐加强警卫。待到天色将明之时,大家一齐拥到赵匡胤的寝帐齐呼“万岁”。守帐的卫士对众人摇手道:“点检未起,诸公不要高声呼叫。”大众道:“今日点检为天子,难道你还不知道。”话未说完,赵匡义带头推开卫兵,径直进入寝帐。此时赵匡胤闻听此言,也有些犹疑,道:“这、这事可行得吗?”赵匡义道:“我曾闻兄长说过‘两日重光’时,便是登基日。如今谶言应验了,兄长还犹疑什么?”赵匡胤沉思了一刹说:“且待见了诸位将军,再作计较。”说罢,兄弟二人走出帐来,但见众将按剑列于两旁。赵匡胤正想问话,只见那高怀德等已捧着一件黄袍披在了他的身上。众将一见赵匡胤黄袍加身,便齐齐地跪了下来,异口同声三呼“万岁”。赵匡胤道:“事关重大,奈何仓猝举行?况我世受国恩,岂可妄自尊大,擅行不义!”这时,赵普上前一步说道:“天命攸归,人心所向。明公若再推让,反会上违天意,下失人心。若考虑到对周家的情谊,可在礼节上、待遇上从厚对待幼主和太后,也对起世宗生前的君臣之谊了。”说罢,赵匡胤不再言语。众将士齐拥赵匡胤上马。在马上,赵匡胤对众将说:“我的号令你们能听从吗?”众将士齐称听令。赵匡胤道:“对于太后和主上,我当北面事之,你等不得冒犯!京内的大臣与我曾同殿称臣,你等不得轻慢欺凌……否则将从严惩处,决不宽宥。”众将无不答应。
赵匡胤于是整军返回汴梁。将到京城,便派遣楚昭辅到赵府宣告此事并抚慰家人,又遣管外交事务的潘美去授意宰相范质。城中得此消息时是在楚、潘两人进城以后,时值早朝,文武百官突然听到这个大变故,统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符太后问宰相范质:“你保举匡胤出征大辽,如何生出这般变故?”说罢,声音哽咽,眼中扑簌簌落下泪来。范质无言,半晌方嗫嚅着说:“待臣出府,劝劝他吧。”符太后再也不多说,拉着小皇帝柴宗训哭着回后宫去了。
在这场兵变(政变)中,文官们无一人发表异议,武将只有侍卫副都指挥使韩通对范质说:“火来水淹,兵来将挡。城中尚有禁军,应该请示皇上调禁兵登城守御,一面再传檄各镇军士回京勤王。各镇帅中不乏忠义之士,倘能急速赶来,合力讨逆,何患乱贼不平?”范质道:“这事太突然了,恐怕不好应付。”韩通又说:“你可快去请示皇帝,我这就去调集禁军。”说罢上马驰去。范质尚在犹豫,只见他的家役跑来对他说:“叛军已经进城了,相爷快回家罢!”范质此时不再犹豫,立即向家中跑去。
再说,赵匡胤的前部将官王彦昇带着骑兵驰入城来,正与韩通相遇。王彦昇朝着韩通大叫道:“韩侍卫,快去接驾,新天子到了。”韩通闻听此言大怒道:“哪里来的新天子,你们这是大逆不道哩!”王彦昇一听,知道韩通是反对的了,不由分说,一刀将手无寸铁的韩通劈死于马下。这场政变唯有韩通一人死节!(www.xing528.com)
赵匡胤从明德门入城,命将士一律回归本营,他自己回到原先办公的地方。少时,军校罗彦环等把宰相范质、大臣王溥等拥入赵匡胤的公署。
赵匡胤见了众位大臣,流着泪道:“我受世宗厚恩,被军将们逼迫至此。”此时站在一旁的罗彦环厉声叫道:“我辈无主,大家商量好了立点检为天子。哪个再有异言,我的宝剑可就要说话了!”边说边拔剑出鞘“挺刃相向”。右仆射王溥吓得面如土色,身不由已的走到阶下朝赵匡胤拜了下去。范质一见,不得已亦下拜。
赵匡胤急忙下阶扶住二人,并叫人搬来座位请二人坐了,便与其商议即皇帝位的事宜。范质问道:“明公既为天子,如何处置幼君?”立于赵匡胤身旁的赵普道:“即请幼主效法尧舜,他日将待若虞宾,便是不负周室。”赵匡胤道:“对于太后、幼主,我当以臣侍君,并早已下了军令誓不相犯。”范质道:“既然如此,那就赶快召集文武百官,安排受禅。”赵匡胤对范质、王溥道:“就烦二公召集,我决不会薄待他们的。”
范、王二人当即辞出,到朝堂之上召集百官。待至下午申时,百官始集于朝门,文东武西左右分立。不一时,石守信、王审琦等簇拥着赵匡胤从容登殿。这时,翰林承旨陶谷从袖中取出禅位诏书,递与兵部侍郎窦仪宣读。那诏书中无非是“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顺时而革命……”什么“天命有归,咨因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兼检校太尉赵匡胤,禀天纵之姿,有神武之略,应天顺人”等等。
窦仪读诏完毕,有宣徽使引赵匡胤拜受制书,随即扶赵匡胤登崇远殿,着衮戴冕即皇帝位。文武百官朝贺完毕,仪式结束。
赵匡胤即命范质等入内宫协迁幼主及符太后改居西宫。一个二十多岁的少妇、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只落得凄凄楚楚向西宫去了。接着,由大臣们商议将柴宗训改称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命后周的原宗正郭玘祭祀周太祖、周世宗的陵庙,四时不断。又议定国号。因此前赵匡胤所统领的归德军大本营在宋州,遂以“宋”为国号,以火德王崇尚赤色,历史上称为宋朝。纪元“建隆”。于是照例大赦天下。
至此,自唐末以来五十年的混乱局面基本结束,中国大地总算有了个相对稳定局面。
“建隆”二年六月,赵匡胤之母杜太后病重,身为皇帝的赵匡胤日夕侍奉不离左右。杜太后自知生命将终,便将子孙们及时任枢密使的赵普叫了来,对赵匡胤说:“你身登大位,可知得国的缘由吗?”赵匡胤答道:“统是祖宗及太后的余庆,所以有此幸遇。”杜太后道:“你想错了。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所以你才得此。为杜绝周世宗的不幸,你百年以后,帝位传与光义,光义百年之后传于光美,光美百年之后传于你的长子德昭,国家有老成的人为主,是社稷之福,你须牢记。”
赵匡胤哭着说道:“一定遵从。”杜太后又对赵普说:“你跟匡胤多年了,和自己的亲兄弟一样。今日我说的话烦你记着,不得有违。”赵普当即在杜太后的病榻前写好遗书,收藏于金匮中。这杜太后共生了五个儿子,长子匡济、五子匡赞早夭,只有匡胤、匡义、匡美长大成人。赵匡胤当了皇帝,两个兄弟为避讳匡字而取光义、光美,到赵光义当了皇帝,光美便改名廷美。可叹的是这“国传年长”的遗言,只有赵匡胤遵守了。
纵观历史,我们不能不佩服赵匡胤处理曾是同事又是他立国的功臣们关系的高超手腕。有一天,赵匡胤召赵普来到便殿,一边乘凉,一边闲话。赵匡胤喟然长叹道:“自唐季至今数十年来,八姓十二君篡窃相继变乱不休。我想定下一个息兵安民的长久之策,不知你以为如何?”赵普回答道:“陛下提及此事,正是百姓的福音。依臣愚见,五季变乱,统是各方镇军权力过大,以致君弱臣强,尾大难调。若将他们的兵权撤销,稍示裁制,何患天下不安!”这话说到了赵匡胤的心里。他独自思谋了几时,便生出了一个办法来,以达到二人谈话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