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安地域文化:羊皮鼓舞的历史与发展

秦安地域文化:羊皮鼓舞的历史与发展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羊皮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元、明、清三代的发展演变,羊皮鼓舞逐渐定型为现在的舞蹈形式,俗称为羊皮鼓舞。羊皮鼓在秦安县一是用于祭祀驱魔,是司公“跳神”时使用的必备道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于民间文化的全面解禁与重视,秦安羊皮鼓这一原生态的民间舞蹈重放异彩。近年来,羊皮鼓舞成了天水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祭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项目。

秦安地域文化:羊皮鼓舞的历史与发展

羊皮鼓,也称扇鼓、旋鼓和“点高山”,它主要流行于天水市秦安县和武山县滩歌乡、龙泉乡一带等地方。

羊皮鼓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起源,现在主要有四种观点:“打狼说”“驱魔说”“祭祀说”等。远古时代,自然条件恶劣,祖先们以羊皮鼓高亢嘹亮的鼓声来驱赶野兽、镇邪除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羊皮鼓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据《秦安县志》记载,在秦代、汉代、宋代时期,地处边疆的秦安连年征战不断,将士死伤无数。为了祭奠将士们的英灵,当地巫师便以羊皮鼓为基础,配以特定的歌词,创造出一套祭祀用的仪式,于是羊皮鼓舞就与民间宗教相结合,成为祭祀场合专用的舞蹈。祭祀活动可能最先产生于羌族,按照羌族人的风俗,羌人在祭神、驱鬼以及送死者灵魂归天时,都要“跳经”,就是由巫师敲着羊皮鼓表演法事舞蹈,后来这种羊皮鼓舞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作为羌人曾经的生活地,在天水秦安地区,至今仍沿袭着祭祀、酬神和驱鬼治病时,司公打着羊皮鼓“跳神”的习俗。当然,这种习俗其实就是一种迷信色彩极为浓郁的巫术活动。随着元、明、清三代的发展演变,羊皮鼓舞逐渐定型为现在的舞蹈形式,俗称为羊皮鼓舞。

羊皮鼓在秦安县一是用于祭祀驱魔,是司公“跳神”时使用的必备道具。另外主要用于文化庙会表演和春节社火演出。一般来说,像春节、二月二、端午节和麦收之后的农闲时节就是举办的最佳时节。

羊皮鼓形如一面大葵扇,它以铁圈为箍,鼓面用羔羊皮做成,扇面直径一般在30厘米左右,薄如蝉翼。鼓面上绘有花纹图案或伏羲画像,下置一柄,柄端缀以铁环或小铜镲,鼓鞭用牛筋或藤条做成。鼓鞭敲击鼓面时,震动铁环与小铜镲发出悦耳响声。羊皮鼓舞的伴唱为秦安小曲老调,内容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从中国的四大名著到民风民俗, 表演内容通俗健康,表演形式丰富多彩,让人不得不惊叹民间艺人们高超的创作技艺。秦安羊皮鼓的表演者人数不一,少则三四人,多则二三十人,相对其他县区来说规模较小。表演时,在特制旗幡的引导下,舞者左手持扇鼓,右手握鼓鞭,或敲鼓心,或敲鼓边,边敲边舞,鼓点变化多端,动作粗犷奔放,队形纵横穿插,形如风,声如雷,充分显示出天水秦安儿女刚健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www.xing528.com)

表演者主要由一群粗壮英武的男子组成,队形以跑阴阳太极图形为主,主舞者司公身怀绝技,表演各种绕鼓花样的技巧。最厉害的司公甚至可以同时驾驭12面鼓(腰悬四面,左右胳膊各挂三面,嘴衔两面)而面不改色,节奏也丝毫不乱。羊皮鼓舞的表演者“司公”是一群身份特殊的人,因其承担着巫术祭祀的重任而备受尊重,也只有他们才有资格进行羊皮鼓舞的表演。司公在进行羊皮鼓的表演时,担任着双重身份,一种是司公(男性),一种是司婆(女性)。扮演司公时,身穿黑色对襟上衣,领口、袖口均镶有红边,腰系大红色绸带,下穿黑色灯笼裤,脚穿黑色布鞋,整体服饰与当地百姓没有多大差异。表演者男扮女装扮演司婆时,服饰会有很大变化。头戴当地人所说的“麻头”(用彩绳编制的网状帽子),上面镶两条红色布条垂于胸前,网状帽子后面缀有一条长长的辫子,给表演者平添些许女性的妖媚之气。当开始羊皮鼓舞表演时,司婆会随着鼓声节奏轻轻晃动头上的辫子,使之抡成直径半米的圆圈,颇有些类似于朝鲜族的民族舞蹈“象帽舞”,观赏性极强。

秦安羊皮鼓舞分布广泛,几乎覆盖全县各乡镇,主要以兴国镇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分别有西南方向的千户乡、王窑乡、郭嘉镇,东北方向的莲花镇、五营镇、陇城镇等地。然而20世纪60~70年代,禁止羊皮鼓舞演出,羊皮鼓舞的发展遭受重创,原有的十几个社班只存活了两三个,能驾驭12面鼓的高手也是几乎绝迹。但是也有一批民间艺人默默地坚守信仰,使这一民间技艺得以延续下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于民间文化的全面解禁与重视,秦安羊皮鼓这一原生态的民间舞蹈重放异彩。它那多姿多彩的服饰、高亢优美的唱腔、自成一家的表演形式,吸取了多种艺术种类的精华,剔除了迷信色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原生态的特性,最终从庙堂屋宇中走出来,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近代以来,羊皮鼓舞表演在每年春节的社火表演中,又加入了大量的武术动作,从击鼓方法、队形的变化到表演内容都自成一家。表演时队形多变,时而如巨龙般蜿蜒游动,时而按八卦图往来穿插。其表演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单鼓、双鼓、走阵、耍香、打板子、打水火等,也有武术中的棍术、拳术、对打,又有戏剧中的高空翻筋斗等高难度动作,可以说是吸收了多种艺术的精华。至于唱腔更是花样翻新,既有粗犷豪放的随机创作,又有鼓声伴奏。近年来,羊皮鼓舞成了天水公祭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祭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项目。2000年还参加了电影《筏子客》的拍摄。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保护与重视,这种集祭祀、歌舞、娱乐为一体的深具大西北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活动,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