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安草编: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

秦安草编: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安的草编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大地湾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他们聪颖的祖先就会用柳条编成筐子来盛放东西。1974年,由国家拨款扶持,秦安很快发展壮大了编织人员队伍并成立了工艺编织厂,派技工分头下乡指导,以提高编织技术。

秦安草编: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

秦安的草编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大地湾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五六千年前,他们聪颖的祖先就会用柳条编成筐子来盛放东西。据说早在明朝后期,秦安一带就盛行马尾编织工艺,人们精心编制各种内装香草荷包,让小孩佩戴,特别是每年端午节编织荷包纪念屈原。那时的作品大都是荷包、小瓶(仿大地湾出土陶瓶形状),还有蝴蝶核桃十二生肖等20多种。1974年,由国家拨款扶持,秦安很快发展壮大了编织人员队伍并成立了工艺编织厂,派技工分头下乡指导,以提高编织技术。在秦安盛行草编的王尹乡、安伏乡等一些村庄,几乎每个农家妇女都是编织能手。她们在家务之余从事编织,一不用模具,二不用量具,全凭一双巧手,用麦秸和玉米皮编织出各种精致轻巧、美观高雅、式样新颖、色彩鲜艳的实用工艺品。

草编是秦安人的传统家庭副业,艺人们选料精细,所用麦秸必须色泽清白光亮,粗细均匀挺直,外皮薄而坚韧,草芯饱满又富有弹性,拉力大且不易发脆;玉米皮则必须是中间细嫩、清白的软皮,不许有半点霉点。从原料到成品,一般要经过选料、清洗、一次蒸白、染色、编织、成形,二次蒸白、整理、分级、包装等十几道工序。要编草编,还须事先选料、漂白和染色。选料,就是挑选麦秆,而且要选出粗细均匀的上好麦秆。因此,麦子一收上场,想做草编的人就要从一堆堆麦捆中,一根根地去挑选。太短的不能要,过粗的不能用,泛黑的不能选,柔韧性差的更不能使唤。为了做好草编,一些农家还专门种植“咸农”等老品种的小麦,以保证麦秆的洁白与柔韧。选好了麦秆后,还要在专用池中把麦秆再沤一段时间进行漂白。漂白后,再根据需要进行染色。这些活看似简单,但如果稍不仔细或配方不合适,就会事与愿违。要么,时间没有把握好麦秆发黄;要么,色泽不对或不够亮泽。因此,每一道工序必须一丝不苟,不敢稍有差池。拿上一把白纷纷、花嘟嘟的麦秆以后,妇女们便开始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快速地编起来。他们往往先用麦秆编成一个个三角形,等到认为足够用了,才用线把这些三角形按照设计的构想串起来。于是,一件件精巧的草编工艺品就相继跃入了人们的眼帘。

现代秦安草编工艺品中,既有象征丰收的桃子、荞棱子,也有喜庆类的绣球、荷包和五星;既有精致的花篮、扇子葫芦、宝塔,也有做工复杂的十二生肖;既有会游动的鱼、会飞翔的鸟,也有秀色可餐的粽子和窸窸作响的风铃等,还有生活用品如桌垫、椅垫、座垫、茶垫、沙发垫、手提篮、食品盒、果盒、提桶、茶盘、套盒等,既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又是精美的艺术品,深受国内外顾客的喜爱。(www.xing528.com)

为了推动草编产业健康、持续、规模发展,在草编户和草编经纪人自愿互惠的基础上,秦安县王尹乡还成立了兴农草编专业合作社。近年来,王尹乡已有2600多户、5800多人在从事草编生产,一半以上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年总收入达2100多万元,人均3600多元。年过七旬的秦安王尹乡草编艺人何香莲也是天水40名农村“副高”专业技术人员之一,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草编能手,她不断创新加工出的新颖草编带动了一个乡的草编发展,她编织的小花篮、小人物、十二生肖等,畅销全国各地。草编,已真正成为了这里的一项支柱产业。草编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中介和综合服务功能,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广泛与市场形成对接。精美的工艺和良好的协调组织,使秦安草编走出国门,远销香港日本新加坡、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一些外国朋友避暑旅行、进行宗教活动,都习惯于带上秦安草编手提篮。日本朋友对甘肃草座垫更有特殊的爱好和感情。他们将草座垫铺饰在客厅里,作“塌塌米”面席。他们普遍反映,甘肃草座垫细致紧密、柔软挺括、图案优美、色彩绚丽、作工考究,既实用又美观。澳大利亚朋友还喜欢用黄绿、白红、紫蓝等颜色配织的甘肃草编果盒盛佳果招待客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