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小曲是秦安这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孕育出来的一枝独具文化特色和鲜明个性的民间艺术奇葩。
秦安小曲始于明代, 盛行于清代, 是一种牌子曲类的民间弹唱曲种。秦安小曲的传统伴奏乐器分为弹拨、打击两类:弹拨类,就是中三弦,采用“双拨”或“单拨”手法弹奏。打击类,有摔子(碰铃,铜质)、四片瓦(竹质)。秦安小曲用当地方言演唱,表演形式或为一人自弹中三弦自唱;或为二人分持三弦与摔子(铜质碰铃)对唱;或多人分持三弦、摔子、四片瓦等轮唱。既可演唱情节简单的散曲小段, 又能演唱内容比较复杂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由于唱词多为文人雅士所作,因此具有雅俗共赏与诗话结合的特点。
秦安小曲曲调细腻委婉, 悠扬典雅。摆脱了秦腔道情、曲子戏等戏剧粗犷、高亢、激越和鼓子、说唱、弹唱等小曲小调的悲壮、苍凉、哀情,更多地表现了一种类似江南小调的纤巧、清甜、缠绵、低徊的韵味。其跌宕起伏的旋律、悠长宽广的音韵、细腻圆润的唱腔、雅致婉转的调式和宜大宜小、亦庄亦谐的情节及演唱方式别具一格。曲调分为老调和花调两种类型。老调产生于明代, 在民间流传已经有500年的历史。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 ,胡缵宗在可泉寺(今秦安县兴国镇邢泉村)读书时, 首创秦安小曲《四六越调叹玉腕托帕》,此曲演唱频繁, 流传至今, 胡缵宗可以说是秦安小曲的开山鼻祖。至清代, 曲调和内容都有所增加。老调在民国后期得到了普及, 其结构较为严谨, 节奏顿挫, 旋律委婉, 音域宽广, 曲调鲜明,形成了秦安小曲独特的风格。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形成了40多种曲牌, 所有的曲牌都有严谨的曲体形式。每逢过年过节或喜庆日子, 人们或在庭院公众场所, 或在田间地头、街头巷尾, 清唱小曲娱乐, 秦安小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老调的流传范围较之于花调不是很广, 相对集中一些。
花调在清代末年由陕西传入秦安, 因其词曲在格调上与陕西的眉户调十分相近,在流行的过程中受当地方言和民歌的影响, 花调的曲调风格略有变化, 但仍清晰地保留着眉户调的基本面貌, 因此又称“土眉户”。流传范围较广, 至今活跃在当地的部分乡村。秦安小曲是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音乐, 从它的曲体结构来看, 有着独特鲜明的风格。其音乐形式完整、丰富, 曲体结构严谨,曲本内容且大, 已经形成为一个非常完整而系统的说唱艺术种类。从它的内容可以看出, 不论是大型的曲牌联缀体还是小型的曲牌联缀体, 都能充分地体现出它的曲牌的完整性和曲目的丰富性。秦安小曲还在它的演唱和流传方面也保持相对的完整性, 这与当地的文人雅士长期的创作是分不开的, 同时与一些专业和非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对其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当地的人民群众和艺人们对秦安小曲的喜爱、有意的保护和发扬光大,这都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特定历史背景的影响,秦安小曲一度被打入“冷宫”,濒临失传的边缘。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秦安小曲虽然有所复苏,并被新的文艺工作者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但传承人的青黄不接和严重断代,致使再度面临失传的危险。 解放后, 小曲作为文化遗产, 得到了有效的抢救、保护和挖掘: 1979年成功改编《梁山伯与祝英台》,使秦安小曲搬上了兰州、天水的戏曲舞台,此后陆续改编的《楼台会》、《双蜀记》等,进一步提升了秦安小曲的艺术品位。2003年11月,由曹锐等人编导的现代小曲剧《莺莺拷红》、《村官浪漫曲》、《生日》、《情系学子》等在兰州、天水、秦安巡回演出,在甘肃省的小戏小品调演中获得了许多荣誉。2003年,秦安县政府聘请有关专家学者配合秦安小曲传人,将散见于民间流传的40余种秦安小曲,通过发掘、整理,筹资10万元出版了《秦安小曲集成》,进一步推动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秦安小曲2006年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截止目前,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人。2011年,秦安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秦安小曲)之乡”。(www.xing528.com)
传统的秦安小曲无专业艺人或专业演出团体,一般都由小曲爱好者临时搭凑,在农闲时节以自娱自乐的“地摊子”形式活跃在街区路口、田间地头;秦安小曲发展到民国以后,当地小曲艺人开始将这一以“坐唱”为主要演出形式的曲艺演唱搬上舞台。
秦安小曲有着很强的艺术特征, 首先表现在曲牌的结构形式相当于说唱音乐中的牌子曲类, 即以曲牌为手段, 用以叙述故事、抒情的曲种。其次,秦安小曲有着只唱不说、旋律性强的特点。秦安小曲多以曲牌【越调】或【背宫】为一个曲目的引子和尾声, 形成前呼后应的音乐统一性, 中间再联缀若干曲牌。秦安小曲可以分为两种主要曲牌一种是中小型曲牌, 包括有【越调】【越尾】【四六越调】【穿字越调】【背宫】【背尾】【单背宫】【三道蔓】【五更】【大五更】【软环儿】【降夜香】【三字头】【上署落】【下署落】【荡调】【岔儿】【诗篇】【混江龙】【莲花】【双莲花】【禅音】【道音】【勾牌子】【哭调勾牌子】【乐一乐】【男寡夫】【琼竹调】【马头调】【赶船调】【进兰房】【岗调】【太平年】【一串铃】【割韭菜】【十里亭】等,另一种是大型曲牌,包括【满江红】【赏月光】等。
秦安人十分喜爱小曲, 小曲的艺术之花开到今天而没有凋谢, 也是因为它没有失去秦安这块热情的土壤。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已植根于当地民众心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演奏人员少、演奏工具简单、音乐风格优美、乡音乡情浓郁、故事情节贴近生活,演唱内容蕴含了当地百姓的习俗、信仰和精神,属于典型的大众文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