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女娲传说及其与秦安地域文化的奇妙联系

女娲传说及其与秦安地域文化的奇妙联系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女娲,亦称娲皇、女娲娘娘,与伏羲同母,生于成纪,风姓,蛇身,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民间流传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一次洪水泛滥成灾,吞没人群,伏羲和女娲侥幸脱险,于是结为夫妻,繁衍生息,人类才免于灭绝,便称伏羲和女娲为人类始祖。伏羲去世后,女娲灭共工氏,除洪水,正四极,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与汉像砖中出土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的情形惊人相似。

女娲传说及其与秦安地域文化的奇妙联系

女娲,亦称娲皇、女娲娘娘,与伏羲同母,生于成纪(今秦安县北),风姓,蛇身,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民间流传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太平御览》中也有“女娲拌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泥人也”[5]的记载。传说中还有,上古时代,沧海横流。一次洪水泛滥成灾,吞没人群,伏羲和女娲侥幸脱险,于是结为夫妻,繁衍生息,人类才免于灭绝,便称伏羲和女娲为人类始祖。伏羲去世后,女娲灭共工氏,除洪水,正四极,为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女娲的功绩还有炼石补天。

淮南子》中记载,古往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大水汪洋恣肆,猛兽危害百姓生命,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天下于是太平。古书中还有女娲氏命大臣做笙簧,以通殊风,以为民用的记载。

远古时代,大地湾一带山川秀丽,草木葱郁,出现了凶猛的鸟兽虫鱼,可是人类却只有女娲一人,她每天徘徊于荒凉的天地之间。无意间,她用垩土塑出几个象自己模样的人形,泥人刚放下地,就活动起来了。这些小人儿欢快地围着她唱歌跳舞。女娲兴奋极了,她不辞辛苦地捏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小泥人,并且为人们建立了婚姻制度,让他们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春天来了,情投意合的男女,把星月交辉的蓝天当作帐子,把青草如茵的大地当作床铺,自由地成婚,建立了家庭。人们感激女娲,奉她为高禖(即神媒),他们带着全家人来到女娲的神庙,向女娲奉献鲜花、野果和牛羊,生活充满了欢乐和甜蜜!

后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突然打起仗来了。最后,共工被打败了,他又羞又恼,一头触向不周山,竟把蓝天撞塌了一个大窟窿,地面也被撞裂了,山林燃烧起熊熊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而出,人间的安宁生活被彻底破坏了。女娲眼睁睁地看见自己的孩子们遭受这样惨重的灾祸,心如刀绞,勇敢地承担起修补苍天的艰巨任务。(www.xing528.com)

她在葫芦河和清水河畔拣选了许多五彩缤纷的石块,点燃熊熊烈火将石块熔炼成胶糊状液体,填补在蓝天的窟窿上。她怕蓝天再塌陷,用四条龟腿竖在大地四方,撑住蓝天。灾祸还未彻底除尽,女娲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她赶走和捕杀各种凶禽猛兽,又收拾在洪水泛滥中制造灾难的黑龙,用草木灰堙塞住滔天的洪水。至此,这场灾祸才彻底平息了,她的孩子们得救了。在广阔的大地湾土地上,女娲看到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制作了一种叫做“笙簧”的乐器留给儿孙们。在完成了为人类所做的全部工作,她终于休息了。她去世后,化做十个神人,驾着彩云,飞驰在天空,时刻关怀着她的子孙们。

汉代以前,在秦安县陇城镇北山上就建有女娲庙,明胡缵宗《秦安志》云:“凉州古今以陇为关焉,其山当陇之北,有女娲庙,建于汉以前。娲皇,成纪人也,故陇得而祀焉。”[6]民间相传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陇城至今还保存有“女娲村”“龙泉村”“凤尾村”等村名以及用女娲“风”姓命名的“风沟”“风茔”“风谷”“风台”等地名。秦安县北的玉钟峡的“白蛇碥”,是一处伏羲、女娲图腾形象的遗迹。一块宽约2米,长约丈余的平整的青色块石上,镶嵌着两条“蛇”:一条由天然白色石形成的“白蛇”与一条褪色的“灰蛇”交缠在一起,两“蛇”成蜿蜒腾高之势。这与汉像砖中出土的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的情形惊人相似。

据《甘肃新通志》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安陇城民众每年正月十五在女娲祠举行隆重的女娲庙会,主要有“马故事”、“高台”、“旱船”、“狮子舞”等娱神、娱人的民间传统节目,来表达人们对这位人文始祖的由衷怀念。从秦汉明清,秦安一直是女娲的祭祀地和纪念地,历经数千年经久不息,已形成独特地域文化,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深深地融入秦安人民的生活之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女娲所代表的创造精神、拼搏精神是联系全球华夏儿女的纽带,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