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元明时期的农民起义与文学创作

宋元明时期的农民起义与文学创作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宁王朱宸濠据南昌反,率水师出鄱阳湖入长江,扬言攻取南京。胡缵宗为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出谋划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捕获朱宸濠南京内应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北部边防时时告急,藩臣谋乱,民不聊生。在文学创作上,明正德、嘉靖之际,前七子、吴门派、唐宗派鼎足三立,胡缵宗以其现实主义诗歌崛起于陇右,为当时文坛所瞩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元明时期的农民起义与文学创作

胡缵宗(1480—1560),字孝思,一字世甫;号可泉,亦号鸟鼠山人。明代陕西省巩昌府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安人。其祖、父两代以通经、精毛诗而闻名于陇右,曾任知县。胡缵宗少年时代与弟正宗在四川读书,二十二岁时在西安乡试中举,被荐入京师国子监,曾先后师从明代著名学者、诗人、一代名臣杨一清与李东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考中进士,殿试策对拟一甲,后因故抑置三甲第一名,特授一甲传胪、翰林院检讨。胡缵宗先后任山东、河南巡抚、右副都御史。著有《鸟鼠山人集》等,作品大部分被收入《明史•艺文志》与清《四库全书》,是明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与书法家

胡缵宗既任职翰林院,入史馆修《孝宗实录》,开始步入仕途。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他出任四川嘉定州(今四川乐山县)判官,八年升任潼川州(今四川三台县)知州。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召入任南京户部湖广清吏司员外郎,后升任郎中,又调南京吏部验封清吏司郎中。时宁王朱宸濠据南昌反,率水师出鄱阳湖入长江,扬言攻取南京。胡缵宗为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出谋划策,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捕获朱宸濠南京内应者。事平,胡缵宗升任安庆知府。安庆为长江上游重要屏障,历来为重镇,他升任后主要完成战乱后的恢复工作:抚流亡,修城垣,革弊政,省徭役,兴水利,奖农桑,治道路,通商旅,三年后都市繁荣,超过战前。离任之日,安庆百姓倾城相送。明世宗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胡缵宗调任苏州(今江苏苏州市)知府。胡缵宗在苏州时以“廉洁辩治”闻名。离苏州十年后,吏民犹思念不已,为其立“去思碑”。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胡缵宗升任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嘉靖十年,调任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嘉靖十五年,升河南左布政使;同年十二月,升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曾开修莱河以便民。时鲁王横恣,他上疏弹劾,革鲁王俸三分之二,逮杀其左右群小,吏民额手称庆。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因治河有功,调任总理河道职务,开考城(今河南南考县)黄河支流,以减轻归(归德,今河南商丘县)、睢(睢州,今河南睢县)水患,为一代治水名臣。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三月,明世宗幸楚承天府(今湖北安陆县),拜谒显陵,胡缵宗受小人排挤,改任河南巡抚以迎驾。时逢河南遭灾,他不顾个人安危,奏请朝廷拨付救灾银两二十万以赈济灾民。同年十二月,因巡抚衙门失火而引咎辞职,回乡著书。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60年),因奸人王联诬告,胡缵宗身陷囹圄。刑部尚书刘讱为人公正,为胡缵宗求情,世宗恨犹未释,将胡缵宗削籍为民。出狱时,诗人谢榛前往探视,赋诗相赠,时人传为美谈。75岁时,他完成最后一部学术著作《愿学编》,从中可以窥见其思想、文化观点等。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初三日(1560年9月22日),胡缵宗去逝,终年81岁。长安何栋为其作墓志铭,赞其“经济宏伟,功业垂于当年;学海渊涵,著作传于今日。”今秦安县城南邢泉村胡缵宗读书处有胡缵宗纪念馆,陈列胡缵宗著作、书法作品、影图等。

胡缵宗生当末世。武宗初用宦官刘瑾,后用佞臣江彬,行幸无时,荒淫无度。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北部边防时时告急,藩臣谋乱,民不聊生。世宗初期曾一度重振纲纪,后任用张璁、桂萼、夏言、严嵩为首辅,二十余年不理朝政。终嘉靖之世,内忧外患频繁发生,一派风雨飘摇之景象。胡缵宗多次在诗文中称其所处时代为“季世”、“叔末之世”,惊叹“海内民穷财尽”。他有才能,有抱负,推崇历史名臣王安石范仲淹,然而时无明君,权奸当道,仕途坎坷,所以又时有归隐思想,景慕陶渊明、林和靖。这些矛盾心态都在其诗文中有真实的反映。

在哲学上胡缵宗推崇程朱理学,尤其是关中张载理学与河东薛瑄理学,张、薛学说具有浓厚的朴素唯物主义色彩。在文学创作上,明正德、嘉靖之际,前七子、吴门派、唐宗派鼎足三立,胡缵宗以其现实主义诗歌崛起于陇右,为当时文坛所瞩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所处时代正是前七子高举复古大旗时代,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领袖,以康海、王九思、徐祯卿为中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用意在矫正“馆阁体”之弊,但最终却以模拟为能事;吴门派以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祝枝山、王履吉等为代表,多为诗人兼书画家,其诗以题画、写景、抒情为主,感情真挚,格调清新,但在回避现实矛盾上却和前七子殊途同归;唐宋派以唐顺之为代表,以古见长。胡缵宗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见长。他推崇传统儒家诗学理论,提倡因流觅源,综合创造,反对模仿。他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善于向南朝乐府学习,并向同时代吴中诗人学习。王世贞在其《艺苑巵言》中载:“胡孝思尝为吾郡守,才敏分流,前后罕俪。公暇,多游行湖山园亭间,从诸名士一觞一咏,题墨淋漓,遍于壁石。”[11]其诗感情真挚,风格瑰伟多样,在明代诗人中是不多见的。现代著名学者杨伯峻在《鸟鼠山人胡缵宗诗选序》中谓:“他的诗质朴而富有感情,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象当时吴门派唐伯虎(寅)、祝枝山(允明)等人逃世于书画,玩世不恭,倜傥不群,他是不肯干的。可是唐、祝诸人喧腾于众口,胡氏却寂寞于身后,这是历史的不公平。”[12]可谓十分中肯的评价。

胡缵宗现存诗千首以上,按诗歌内容可分为社会、山水、咏物、唱酬四大类,以社会诗与山水诗为主。社会诗散见其诗歌各个时期,反映正德、嘉靖年间社会生活广泛而又深刻,社会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均很高。

《明史•艺文志》收录胡缵宗著作有《胡氏诗识》三卷,《仪礼郑注附逸礼》二十九卷、《春秋本义》十二卷、《安庆府志》三十一卷、《汉中府志》十卷、《巩郡记》三十卷、《秦州志》三十卷、《鸟鼠山人集》十八卷、《拟古乐府》四卷、《诗》七卷。此外著作尚有《拟汉乐府》、《潼川州志》、《苏州府志》、《羲台志》、《秦安县志》、《愿学编》、《近取编》、《读子录》,编有《汉音》、《魏音》、《雍音》、《唐雍》等。

张锦,生卒年不详,字尚䌹,号松壑,秦安县陇城镇部阁堂村人,祖籍太康(今河南省开封市)。元朝时其先人被遣戍守岷州卫,分兵驻扎在陇城,至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巳历五代。

张锦少游邑学,专心攻读。初读私塾时,就刻苦认真,“有邀饮者,则割衣袖之半以拒之”。为了学业,他不顾贫困与寒暑,自学自励,勤学不辍。后来又在龙泉寺读书,龙泉寺在略阳川之北山,部阁堂村与龙泉寺隔河(清水河)相望,相距约3公里。张锦为了成就学业,深居寺院粗食白水,一读书就是十余天不下山来。乡人称赞说:“吾邑将有自之子奋起也。”(www.xing528.com)

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张锦登成化己丑科进士,授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时值京郊灾荒,张锦奉命赈济,平价调剂仓粮,并给百姓熬粥喝,劝导百姓互相借粮,救活不少灾民。成化间,明廷锦衣卫诬陷数千人盗窃,方山王府有大的案件不能判决。张锦奉命审理,平反了许多冤案。因为才能出众被提升为大理寺丞少卿。宪宗知张锦有才干谋略,下旨审理凤阳的案件,断案明确公正。宪宗很满意,又命令他审理岷州、襄州两个王府的官司,很快做出决断。被提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为最高行政监察机关副长官,禄左、右都御史)巡抚宣府。在职期间,他弹劾内官及武将中不称职的人,结果他被调出朝廷,任保定巡抚。在保定时,有一位权贵因贪赃数万,被都御史弹劾。权贵仗势向张锦请求免罪,不畏权势的张锦主持正义,对权贵从严治罪,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称赞,于是又被提升为刑部右侍郎(刑部副长官秩正二品)。后辞官而归。

张锦为官多年,仕途坎坷,但他每至一地,都能秉公执法,廉洁奉公,治狱明恕,有美好的声望。他与乡人相处,和颜悦色,娓娓而谈,情真意深,乡人没有不感激他的。辞官后,张锦由陇城故里迁居华州(今陕西省华县)。后来,张锦每次路过陇城时就一定要到部阁堂故宅看看。

张锦临终时仍念念不忘军民疾苦,为时人所景仰。为了纪念他,村里人以“部阁堂”为村名。张锦去世后,朝廷下旨厚葬。有《松壑小藁》《宜政录》等书流行于后世。

侯一元(1480-1529),字应乾,号之川,秦安县兴国镇人。少年时期随父在京城(今北京)读书,深受当时著名学者的熏陶。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熟读经史,尤其精通《礼记》。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年)领乡举进士,被授予工部都水主事之职,在济宁(今山东济宁)监闸。济宁素有市宅、田园、湖池、通航之利,历任监闸官员借此谋取私利,已经形成惯例。侯一元到任后,立志禁绝这种恶习。他以身作则,廉洁自律,一无所取,还命令下属不得违犯。济宁位于水路要冲、交通枢纽,船只停泊来往,常常拥挤不堪。一些过往官商横行霸道,目无法纪。他们常常一次乘楼船数十艘,隐藏大宗货物于船中,招摇而过,偷漏关税。到达闸口,气势汹汹,管闸人等敛声屏气不敢正视,如果动作稍有迟缓,便遭呵斥甚至毒打。即使监闸主事也不敢多过问。其它船只也只得让路于他们。针对此情,侯一元下令,规定开闸闭闸要按时,过往船只须按先后顺序过闸,所过船只均须检查,并按照规定缴税,方能放行。对不按此令者,不管什么人,一律绳之以法。令行后,那些平时横恣的官吏再也不敢妄动。但他们对侯一元怀恨在心,明枪暗箭接连而至。面对官商恶吏的种种威胁,侯一元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当时就有人劝他少惹恶横,不然“旦夕祸及矣”。而侯一元却说:“吾知有吾法,祸福非所计也”他的母亲曾劝他不要这样做,他对母亲说:“这是儿子的职责。”侯一元的做法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称赞。济宁人争相传诵:“自吾闸有主事,未有若侯公者。”侯一元在济宁任监闸主事三年,离职时,当地百姓立碑歌颂他的政绩和品德。

后来侯一元调任礼部主事,被提升为兵部员外郎、郎中(兵部司设郎中)。他仍然秉公办事,刚正不阿。因此常与同事、上司不合,不得已告病回乡。六年后,经御史推荐,侯一元又被召为吏部验封郎中(部属各司之长官)。任职其间,他上奏了好多关于改革时弊的建议,尤其是“革除皇亲世荫侯爵制度”的奏章,惹来皇亲国戚与当朝权贵的不满。任职不到一年就病逝于任上,归葬于故里,即今秦安县城东北里许的七星岭南麓。侯一元去世后,南海(今广州市)人霍韬为他撰写了《墓志铭》,莆田人林文俊为他撰写墓表,赞扬他刚正不阿的品德,慨叹他不被重用。著有《北堂书抄》,共180卷。

李元芳(1489—1553),字子实,号虚奄,秦安县兴国镇人。从小聪明好学,又有叔父李岚、李峣、李岱、李崇等人的教育与熏陶,学习经、史、子、集,日渐长进,闻名乡里。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乡试考取举人,后参加进士考试不第,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当时世宗不视朝政,闭斋练丹,导致宦官专权,奸宄横行。而位于京畿的宛平县,有人依附权势,胡作非为,极难治理。建昌侯张延龄侵占民地,惠安伯张伟私藏罪犯,民愤极大。李元芳不畏权贵,力张正义,依法办理,严惩邪恶,赢得宛平百姓的称赞。东厂事件株连宛平张仲金等7人,全部被定为死罪,李元芳据证力争,使他们的冤案得以昭雪。当时,大宦官麦福、国戚陈万言等一类权贵对李元芳恨之入骨。宛平距朝廷咫尺,各类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如不按期完成,就有被杀头的危险,宛平民众外出逃亡者不计其数。李元芳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上奏皇帝请求废除宛平民众深受其害的七件事:赏劳各官洋酒,册封诸王夫役,修斋河灯,皇妃坟祭仪,外各官病故棺木,部科书役工食,怀庆远曲车辆。李元芳上书亦触及世宗皇帝炼丹求仙之过,奏章呈上五日没有得到复命。此时世宗反感上疏言弊,几乎每天杖责惩罚上疏大臣,群僚议论纷纷,说李元芳“祸且不测”。然而李元芳布袜青衣,坦然自如地等待。圣旨下来后,竟全部准奏。宛平百姓喜出望外,欢欣鼓舞,并塑李元芳肖像,以示纪念。

李元芳以直言进谏名闻朝野。朝廷当事者中有人准备推荐李元芳任台谏职务,但由于宦官阻挠,李元芳被外派任山东登州府(今山东蓬莱县)同知,后转任山西潞安府(今山西长治)同知。任职期间,政绩显著,山西巡抚和按察使一起呈文,请求提拔李元芳任潞安府知府。嫉妒者以拉拢关系、巴结上司为罪名诬告,后查无实据,不了了之。李元芳也因此遭受打击,于是称病回乡,闭门不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病故,葬于秦安县城东山之麓。著有《安命赋》等文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