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兴谷寺”,俗称“官寺”,位于秦安县城北街。元至顺年间(1330—1332年),寺已初具规模。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著名学者、书法家、邑人胡缵宗题其寺额“兴国寺”,“兴国梵宫”被列为秦安“八观”之一。
兴国寺建筑布局座东朝西,沿中轴线依次建有金刚殿、天王殿、接引佛韦驮殿、般若殿,两侧有钟楼、鼓楼、伽蓝殿、菩萨殿。
般若殿
般若殿为兴国寺主体建筑,外观雄浑稳定,轮廊协调秀美。明嘉靖时胡缵宗将“兴国梵宫”列为“秦安八景”之一,题寺额并书“般若”匾悬于大殿之上,故名[5]。般若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带廊,前檐显五间,单檐歇山布瓦顶,采用琉璃花脊,瓦顶正脊中施琉璃脊刹,刹下有兽面座。正脊饰以龙与西蕃莲等图案,两侧等距离分布狮、狗、虎等蹲兽。垂脊饰水纹,上有蹲兽二枚,戗脊上亦有蹲兽二枚,端部各设嫔伽一尊,子角梁端用绿琉璃套兽。殿内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采用了元代首创的斜梁构件。般若殿前檐斗拱为六铺作三下昂计心造,每补间施一攒,补间铺作增出45度斜昂,转角铺作除角昂、搭角闹昂和正出昂外不施斜昂,昂头为如意状,耍头刻云形,前檐令栱和外跳瓜栱、慢栱的正面刻卷草纹装饰,两山和后檐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里转偷心造双跳华拱,为使前檐斗拱与两山和后檐斗拱至令拱上找平,前檐柱头标高随之下调。大殿用檐柱四根,当心间两根浑圆硕大,柱头卷刹为覆盆状,柱身下用素面圆形柱础,四根角柱最为粗大,以增加建筑四隅的强度。四根角柱明显高于檐柱,有显著的“柱侧角”和“柱生起”作用。(www.xing528.com)
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用二柱,单檐硬山布瓦顶,无斗拱。金刚殿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用二柱,单檐悬山布瓦顶。檐下施五踩单昂斗拱,各补间用一朵,钟楼鼓楼面阔进深各一间,单檐歇山布瓦顶。梁架进深四椽,平梁用抹角梁承托,柱头间以“T”形兰额普柏枋连接,檐下施一斗二升交梁头,无飞椽。下层四面是石筑围合墙,上层施木楼板,不施楼梯。
接引佛与韦驮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坡单檐硬山布瓦顶。梁架进深三椽,四架梁前后用二柱。西立面为清水砖墙到顶,中设板门,门额上有安维峻手书“法界西天”四字。东立面出檐,明间为门,次间施槛窗,正脊施花脊。
兴国寺般若殿保留了元代建筑风格,它是甘肃省范围内保存较好的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元代建筑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1996年,国务院确定“兴国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