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安地域文化:大地湾遗址的重要发现

秦安地域文化:大地湾遗址的重要发现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考古工作者发现的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就是新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大地湾遗址最初被发现于1958年。大地湾遗址的发现揭露出可称为“陇原第一村”[5]的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大地湾四期文化即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4900年。[6]大地湾遗址地画会堂式建筑遗址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聚落已成为当时清水河沿岸各部落的中心。

秦安地域文化:大地湾遗址的重要发现

约8000年前的时候,生活在秦安一带的远古居民进入使用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他们积累了很多生产和生活经验,体质已经很接近现代人类考古工作者发现的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就是新石器文化的典型代表。

大地湾遗址最初被发现于1958年。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甘肃省秦安县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座落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接的缓坡山地上,总面积275万平方米。大地湾考古共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一万件,发掘房址241座、灶址104个、灰坑和窖穴321个、窑址35个、墓葬70座、壕沟9条。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省委确定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遗址背山面河,左右两翼以溪流和冲沟为天然屏障,两侧和背后被黄土梁峁拱卫环绕,占尽天时地利。这里气候温和、依山傍水,兼有山林河渔之利。大地湾考古中出土兽骨17000余件,经专家鉴定,仅哺乳动物就有7目15科28个属种,其中如苏门犀、苏门羚均为目前生活在南方的动物,另外如猕猴棕熊、虎、豹、象等均已在当地绝迹,这说明史前时期当地的气候类似秦岭以南地区,气候温暖而湿润,生态环境优越而多样,动物种类繁多,生物呈现多样性,不仅适宜原始农业的发展,而且提供了便于狩猎、采集的自然生态条件。[3]

大地湾遗存包含五个文化期,据碳-14年代测定时代约为7800—4800年,上下跨越三千年左右。[4]

大地湾一期文化即前仰韶文化或大地湾文化,距今约7800—7300年,它是迄今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是我国新石器考古的重大发现。它的发现不仅改写了甘肃史前史,确立了渭河流域的前仰韶文化,为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批弥足珍贵的科学资料,而且为西北地区考古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使它与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山东北辛等发现一起被学术界公认为黄河流域考古研究的重大突破。

这批最早开发陇原的先民发明了我国最早的彩陶,其上十余种彩绘符号比西安半坡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早一千多年,且有些符号基本一致,它们很可能是中国文字最早的雏形。在一些灰坑中,发现一批碳化植物种子,经专家鉴定,属禾本科的黍。这一发现纠正了国际农史界通常认为中国黍源于外国的观点,确认了我国西北是黍的原产地之一,这是中国先民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它不仅在我国出土的同类标本中时代最早,并且与国际上时代最早的希腊出土标本年代相当。黍俗称糜谷,是我国西北地区至今仍然广泛种植的一种常见作物。原始先民经过多少代人的观察和实验,最先将黄土高原上生长的野生黍培育成第一个农作物品种,从而奠定了大地湾是我国原始农业发源地的重要地位。

鱼纹盆

大地湾二期文化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6500—5900年。大地湾遗址的发现揭露出可称为“陇原第一村”[5]的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原始村落以“广场”为中心,房址呈扇形分布,周围以壕沟环绕,平面为向心式封闭格局,展现了原始村民生活的场景。这一期出土的可称为艺术珍品的珍贵文物以鱼纹盆和人头瓶为代表。鱼纹盆自成系列,情趣盎然,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属于仰韶文化的早期约7000年—6000年,与关中地区的半坡型文化大体相同,出现了黑彩,鱼纹是这时期最常见的一种彩陶纹饰,线条简洁明快,图案排列规整有序。人头瓶将造型、雕塑、彩绘艺术和谐地揉合在一起,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属大地湾早期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6000年)时期的经典作品。瓶身高32.3厘米,瓶口形似圆雕的少女人头像,披着整齐的短发,鼻子稍长,两眼镂空,小嘴微微张开,双耳有佩戴饰物的小孔,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其文化内涵、学术研究价值,可与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相提并论。

人头瓶(大地湾出土)
新石器时期彩陶 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www.xing528.com)

大地湾三期文化即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约5900—5600年,这一时期的彩陶艺术达到了鼎盛阶段,生动活泼的线条、变化无穷的图案、造型与彩绘的完美结合,均体现出原始艺术大师们的精湛技艺。这一时期发现的考古资料与泾渭流域同期考古发现相比则最为全面和系统。它的发现对于解决仰韶文化早中晚期的演变过程,以及西北地区各史前文化的关系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

大地湾四期文化即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5500—4900年。这一时期最大的发现是山坡中轴线上分布着的数座大型会堂式建筑,周围为密集的部落或氏族。会堂式建筑居住面为料疆石和沙石混凝而成的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既有主室和侧室,又有后室和门前附属建筑,其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工艺精湛、保存完好,堪称史前建筑最完美的宫殿,开创了中国后世宫殿建筑的先河。其类似现代的水泥地面与古罗马人火山灰制成的水泥同属世界上最古老的混凝土。这一时期出土的一幅1.3平方米见方的地画,为研究当时人们活动的一些现象和思维方式提供了素材,对我国古代绘画史及绘画技艺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地画是在白灰面上绘制的,为中国目前出土最古老的独立存在绘画,比此前最早单独作为绘画保存至今的长沙马王堆楚国帛画早2000多年,改写了中国美术的历史。[6]

大地湾遗址地画

会堂式建筑遗址

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聚落已成为当时清水河沿岸各部落的中心。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绝无仅有的聚落,面积大、范围广,可见当时聚居的人口众多,初步显示出了城镇化的迹象。专家认为,大地湾遗址及其现有地理环境,不仅基本保持了史前生态环境—由梁峁与河川组合而成的完整的原始地形地貌,而且还分布着渭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延续发展了3000年左右的原始聚落遗存,揭示了聚落阶段发展的完整性,同时反映出聚落选址在此3000年间存在着一个由低向高的连续活动过程,是我国史前史极为难得的实例,在史前聚落研究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地湾五期文化即常山下层文化,距今约4900—4800年。这一时期的遗址发现说明大地湾的聚落面积更为扩大,此前的环壕已被突破,居住和活动的地域发展到今陇城镇麻沟村西侧一带。专家认为,这一时期是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过渡的时期,在清水河沿岸和秦安县其它地方也陆续发现一批同类遗址,这类遗存在渭河流域是首次发现。它的发现对探讨该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齐家文化的渊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06年5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和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用了两年零五个月的时间,联合对大地湾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获得了又一重大发现,发现了距今6万年至8000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经过对一些考古实物的考证分析,专家认为这些实物完整记录了石英打制技术制品、细石器技术制品、大地湾一期文化以及仰韶文化陶器制品等,分别代表中国北方原始采集狩猎经济、先进采集狩猎经济、早期栽培经济与成熟农业经济的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反映了距今6万年至今,以大地湾为代表的清水河流域地区一直存在人类活动,以及首次阐释了中国北方地区从狩猎采集到粟作农业发展过程。

大地湾遗址是一本尚未完全打开的历史教科书和地下博物馆。它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说明了秦安是中华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曾作出过不朽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