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教师参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启示与研究

国外教师参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启示与研究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院校“去行政化”强调的是摒弃过度泛化的行政,同时,要科学地进行宏观调控,合理地开展行政工作,这对于完善及重建治理组织体系,确保高职院校内部管理高效、有序运作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须坚持教师主体地位,以激励机制为导向引导教师参与高职院校的治理实践,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水平。

国外教师参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启示与研究

(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

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在其内部治理方面取得成功的经验和鲜明特点,对我国高职院校当前所进行的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学、科研管理方面应让教师充分地享有决策权,学术管理的重大决策权只有掌握在教师手中,高校才能持久有效地承担起知识传承、更新、融合和创新的责任。同时,无论借鉴哪个国家的经验,都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从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出发。所以我国高职院校无论是外部治理还是内部治理改革必须实事求是,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治理模式,从本土文化和社会制度出发,促进职业院校发展。借鉴国外高职院校治理理念与举措,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应致力于推进董事会制度,实行“议行分离”;加强评议会制度建设,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成立监事会,完善监督机制。

参与高职院校治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主观意识和民主意识,有利于高职院校的管理科学合理,使教育治理体系走向现代化。教师想要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就应主动地参与到内部管理中,通过学习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管理水平,积极主动参与高职院校的治理工作。

(二)转变政府职能,支持教师参与高职院校内部治理

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教师参与高职院校治理的有益经验,探讨适合我国高职教师参与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体制建设。在教师参与的问题上需要考虑参与领域和参与人选的确定,排除不利因素,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加强高职院校民主化管理的程度,提升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水平。(www.xing528.com)

建立行政和学术权力双系统运行的创新治理机制,是我国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政府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方向和质量,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适宜的充满活力的环境,当好“掌舵者”。通过理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和取消行政级别两种方式来实现“去行政化”。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明确管理职责和权限;另一方面,要切实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把责任扛起来,把权力下放。其中的关键在于寓科学管理于服务之中,主管部门既要给予高职院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又要加强宏观管理,引导高职院校坚定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去行政化”强调的是摒弃过度泛化的行政,同时,要科学地进行宏观调控,合理地开展行政工作,这对于完善及重建治理组织体系,确保高职院校内部管理高效、有序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治理实践中需适当突显教师的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应该树立教师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高职院校的目标应与教师个人目标相融合,组织发展与个人发展相一致,内部人员齐心协力共同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在“育人为本”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之下,重塑高职院校文化价值体系,彰显教师主体地位,将权力在内部各不同利益群体间科学合理地进行分配。例如,德国高职院校较好地秉承“教授治校”“学术自由”的办学思想,教师拥有教学管理、授课自由等各项权力,政府及学院无权干涉,“以人为本”理念在德国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发达国家政府部门在出台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时,经常采用听证会这种民主管理方式,听取各方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对政策方案进行修改、调整,增强政策措施的可行性。将听证会制度纳入高职院校管理中,是高职院校管理制度的一种创新。按需召开听证会,尤其在出台与教师切身利益有关的政策措施之前,通过听证会的方式,了解教师的建议、意见,对政策措施进行调整、修改,从而增强教师对政策措施的认同感,保障政策措施顺利贯彻执行。高职院校须坚持教师主体地位,以激励机制为导向引导教师参与高职院校的治理实践,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