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力阀控制系统
1.功能
动力阀控制系统的功能是控制发动机进气道的空气流通截面的大小,以适应发动机不同转速和负荷时的进气量需求,从而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
2.组成及工作原理
ECU控制的动力阀控制系统如图1-79所示。
图1-79 动力阀控制系统
1—真空罐 2—真空电磁阀 3—ECU 4—膜片真空气室 5—动力阀
控制进气道空气流通截面大小的动力阀安装在进气管上,动力阀的开闭由膜片真空气室控制,ECU根据各传感器信号通过真空电磁阀(VSV阀)控制真空罐与真空气室的真空通道。发动机在小负荷运转时,进气量较少,ECU断开真空电磁阀搭铁回路,真空罐中的真空度不能进入膜片真空气室,动力阀处于关闭位置,进气通道变小。当发动机在大负荷运转时,进气量较多,ECU接通真空电磁阀搭铁回路,真空罐中的真空度经真空电磁阀进入膜片真空气室,动力阀开启,进气通道变大。
动力阀控制系统的主要控制信号有发动机转速、温度、空气流量等信号。
(二)谐波增压控制系统(ACIS)
1.功能
谐波增压控制系统的功能就是根据发动机转速的变化,改变进气管内压力波的传播距离,以提高充气效率,改善发动机性能。
2.组成及工作原理
谐波增压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1-80所示。在进气管中部增设了进气控制阀和大容量的进气室,当发动机转速较低时,同一气缸的进气门关闭与开启间隔的时间较长,此时进气控制阀关闭,使进气管内压力波的传递距离为进气门到空气滤清器的距离。这一距离较长,压力波反射回到进气门附近所需时间也较长;当发动机处于高速区域运转时,此时进气控制阀开启,由于大容量进气室的影响,使进气管内压力波传递距离缩短为进气门到进气室之间的距离,与同一气缸的进气门关闭与开启间隔的时间较短相适应,从而使发动机在高速时得到较好的进气增压效果。
图1-80 ACIS系统的工作原理
1—喷油器 2—进气道 3—空气滤清器 4—进气室 5—涡流控制气门 6—进气控制阀 7—节气门 8—真空驱动器
谐波增压控制系统控制原理如图1-81所示。ECU根据发动机转速信号控制真空电磁阀的开闭,高速时真空电磁阀开启,真空罐内的真空进入真空驱动器的膜片气室,真空驱动器驱动进气控制阀开启。反之,低速时真空电磁阀关闭,真空罐内的真空不能进入真空驱动器的膜片气室,进气控制阀处于关闭状态。
谐波增压控制系统控制电路如图1-82所示。主继电器触点闭合后,通过端子“3”给真空电磁阀供电,ECU通过“ACIS”端子控制真空电磁阀的搭铁回路。
图1-81 谐波进气增压系统控制原理
图1-82 谐波增压系统控制电路
(三)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VTEC)
1.功能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发动机转速、负荷等变化来控制VTEC机构工作,改变驱动同一气缸两进气门工作的凸轮,以调整进气门的配气相位及升程,并实现单进气门工作和双进气门工作的切换。
2.组成及工作原理
可变配气相位控制系统的组成如图1-83所示。同一缸的两个进气门有主、次之分,即主进气门和次进气门。每个进气门通过单独的摇臂驱动,驱动主进气门的摇臂称为主摇臂,驱动次进气门的摇臂称为次摇臂,在主、次摇臂之间装有一个中间摇臂,中间摇臂不与任何气门直接接触,三个摇臂并列在一起组成进气摇臂总成。凸轮轴上相应有三个不同升程的凸轮分别驱动主摇臂、中间摇臂和次摇臂,凸轮轴上的凸轮也相应分为主凸轮、中间凸轮和次凸轮。在凸轮形状设计上,中间凸轮的升程最大,次凸轮的升程最小,主凸轮的形状适合发动机低速时单气门工作的配气相位要求,中间凸轮的形状适合发动机高速时双进气门工作的配气相位要求。
图1-83 VTEC机构的组成
1—正时板 2—中间摇臂 3—次摇臂 4—同步活塞B 5—同步活塞A 6—正时活塞 7—进气门 8—主摇臂 9—凸轮轴
正时板的功用是:正时活塞处于初始位置和工作位置时,靠回位弹簧使正时板插入正时活塞相应的槽中,使正时活塞定位。
进气摇臂总成如图1-84所示,在三个摇臂靠近气门的一端均设有液压缸孔,液压缸孔中装有靠液压控制的正时活塞、同步活塞、阻挡活塞及弹簧。正时活塞一端的液压缸孔与发动机的润滑油道连通,ECU通过电磁阀控制油道的通与断。
发动机低速运转时,电磁阀不通电使油道关闭,机油压力不能作用在正时活塞上,在次摇臂液压缸孔内的弹簧和阻挡活塞作用下,正时活塞和同步活塞A回到主摇臂液压缸孔内,与中间摇臂等宽的同步活塞B停留在中间摇臂的液压缸孔内,三个摇臂彼此分离,如图1-85所示。此时,主凸轮通过主摇臂驱动主进气门,中间凸轮驱动中间摇臂空摆(不起作用);次凸轮的升程非常小,通过次摇臂驱动次进气门微量开闭,其目的是防止次进气门附近积聚燃油。配气机构处于单进、双排气门工作状态,单进气门由主凸轮驱动。
图1-84 进气摇臂总成
1—同步活塞B 2—同步活塞A 3—弹簧 4—正时活塞 5—主摇臂 6—中间摇臂 7—次摇臂(www.xing528.com)
图1-85 VTEC机构低速工作状态
1—主凸轮 2—次凸轮 3—次摇臂 4—阻挡活塞 5—同步活塞A 6—正时活塞 7—主摇臂 8—同步活塞B
当发动机高速运转,且发动机转速、负荷、冷却液温度及车速达到设定值时,电脑向VTEC电磁阀供电,使电磁阀开启。来自润滑油道的机油压力作用在正时活塞一侧,由正时活塞推动两同步活塞和阻挡活塞移动,两同步活塞分别将主摇臂与中间摇臂、次摇臂与中间摇臂插接成一体,成为一个同步工作的组合摇臂,如图1-86所示。此时,由于中间凸轮升程最大,组合摇臂受中间凸轮驱动,两个进气门同步工作,进气门配气相位和升程与发动机低速时相比,气门的升程、提前开启和迟后关闭角度均增大。
图1-86 VTEC机构高速工作状态
1—中间凸轮 2—中间摇臂
当发动机转速下降到设定值时,电脑切断VTEC电磁阀电流,正时活塞一侧的油压降低,各摇臂液压缸孔内的活塞在回位弹簧作用下回位,三摇臂又彼此分离而独立工作。
VTEC控制系统电路如图1-87所示。发动机控制ECU根据发动机转速、温度和车速信号控制VTEC电磁阀。电磁阀通电后,通过压力开关给电脑提供—个反馈信号,以便监控系统工作。
图1-87 VTEC控制系统
(四)增压控制系统
1.功能
增压控制系统的功能是根据发动机进气压力的大小,控制增压装置的工作,以达到控制进气压力,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的目的。
2.组成及工作原理
增压装置可分为废气涡轮增压和动力增压两种类型。前者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能量驱动增压装置工作,后者则是利用发动机输出动力或电源驱动增压装置工作。目前多采用废气涡轮增压控制系统,如图1-88所示。
图1-88 废气涡轮增压控制系统
1—切换阀 2—驱动气室 3—空气冷却器 4—空气滤清器 5—ECU 6—释压电磁阀
控制废气流动路线的切换阀受驱动气室的控制,在涡轮增压器出口与驱动气室之间的压力空气通道中装有受ECU控制的释压电磁阀,释压电磁阀控制进入驱动气室的气体压力。
当ECU检测到的进气压力在0.098MPa以下时,受ECU控制的释压电磁阀的搭铁回路断开,释压电磁阀关闭。此时由涡轮增压器出口引入的压力空气,经释压阀进入驱动气室,克服气室弹簧的压力推动切换阀将废气进入涡轮室的通道打开,同时将排气旁通口关闭,此时废气流经涡轮室使增压器工作。
当ECU检测到的进气压力高于0.098MPa时,ECU将释压电磁阀搭铁回路接通,释压电磁阀打开,通往驱动气室的压力空气被切断。在气室弹簧弹力作用下,驱动切换阀,关闭进入涡轮室的通道,同时将排气旁通口打开。废气不经涡轮室而直接排出,增压器停止工作,进气压力将下降,直至进气压力降到规定的压力时,ECU又将释压阀关闭,切换阀又将进入涡轮室的通道口打开,废气涡轮增压器又开始工作。
(五)VTEC系统的检修
1.进气摇臂的检查
1)发动机不工作时,拆下气门室罩盖,转动曲轴分别使各缸处于压缩上止点位置。
2)用手按压中间摇臂,应能与主摇臂和次摇臂分离单独运动。
3)用专用堵塞堵住油道减压孔,拆下油压检查孔处的密封螺栓,通入压力为400kPa的压缩空气,用手推动正时板端部使其向上移动2~3mm。
4)当转动曲轴使气缸内活塞处于压缩上止点位置,三个摇臂并列平行时,从三个摇臂的缝隙中观察同步活塞的结合情况,同步活塞应将三个摇臂连接为一体,用手按压中间摇臂应不能单独运动。
5)当停止输入压缩空气时,再推动正时板使其向上移动,摇臂内的同步活塞应迅速回位。
6)进气摇臂总成的工作情况若不符合上述要求,应分解检查摇臂总成,必要时成组更换进气摇臂。
2.VTEC电磁阀的检查
在使用中,若出现VTEC电磁阀故障码,说明VTEC电磁阀或其电路有故障,应按以下进行检查:
1)清除故障码,并重新起动发动机,必要时进行路试,再次调取故障码。若不再有故障码,说明VTEC机构存在间歇性故障,应检查VTEC电磁阀连接线路是否连接不良。
2)关闭点火开关,拆开VTEC电磁阀线束连接器,测量电磁阀线圈电阻(1号端子与搭铁间)。标准电阻应为14~30Ω,否则应更换电磁阀。
3)若电磁阀电阻符合标准,检查VTEC电磁阀与电脑之间的连接线路是否有短路或断路故障。
4)若上述检查均正常,接好VTEC电磁阀线束连接器,拆下电磁阀上的M10螺栓,将专用接头和压力表连接到电磁阀上。然后起动发动机,当达到正常工作温度后(冷却风扇转动),检查发动机转速分别为1000r/min、2000r/min和4000r/min时的机油压力,若机油压力均高于49kPa,则说明电磁阀不能开启,必要时应更换电磁阀。
5)若上述检查机油压力均低于49kPa,则关闭点火开关,拆开VTEC电磁阀插头,用蓄电池直接给电磁阀通电。然后起动发动机,测量转速为3000r/min时的机油压力。机油压力应达到250kPa以上,否则说明机油泵工作不良或润滑系统有泄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