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希尔的使用功能和印度教神庙非常相似,是用于供奉佛像而建立在高于道路水平面的两层围合式建筑。巴希尔的中间是一个正方形的下沉庭院室内和室外是通过数步台阶连接。下文以谷地一座巴希尔为例进行分析。
毗图(Pintu)的梵文名称是“革毗罕达”,位于帕坦城内。据说毗图巴希尔最早修建于12世纪,现存的建筑主要修建于16世纪。17世纪时,精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和加建。
毗图巴提一层(图4-76)只有一个出入口,立面没有任何其他门窗,全部封闭。柱廊向内部开敞,门窗也朝向内庭院,建筑一层只能通过朝向内庭院的门窗采光。从主入口通过数步台阶进入建筑,正对着隔着庭院的神龛。神龛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雕像。神龛是用砖砌筑成的三面封闭空间。围绕着神龛,两片砖墙并列在神龛的左右两侧,形成了一个转经空间。门厅是通过木板间隔形成的开放空间,空间较狭长,营造出强烈的进深感。建筑只有一部楼梯通往二层,位于建筑的左下角。楼梯是木制的,非常狭小和陡峭。毗图巴希尔建筑的每面都有11开间柱网,中间空出6开间柱网的庭院,并形成内檐廊。神龛前面的台阶,从庭院内通向神龛。台 阶两侧由两尊神把守,门的左侧是摩诃克(Mahankal),右侧是象头神甘尼沙。
图4-76 巴希尔一层平面
(www.xing528.com)
图4-77 巴希尔二层平面
毗图巴希尔的二层每面墙体都开对称式的开窗(图4-77)。建筑的正面居中是排窗,有三个柱网宽度,略微向外悬挑,为一层入口形成雨篷。排窗的两侧各有两扇小窗户,宽度约半个柱网。建筑背面的开窗和正面相似,只是将正面的排窗以实墙取代。两侧墙体中轴对称布置了5扇窗户,窗户大小略小于正面的。一层神龛的正上方是一个暗房,平时不允许人进入,其目的是不让人在此地走动,以免打扰下方的佛休息。
巴希尔的屋顶非常宽大,但是下面的空间很难利用,因为屋顶空间要安放宝顶。和印度教神庙相比,佛教巴希尔显得非常朴素,建筑没有像印度教神庙那样高耸,里面通常是对称的,墙体和木窗的雕刻也没有印度教神庙精细繁复,功能空间组合方式简单(图4-78)。
图4-78 巴希尔立面、剖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