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德满都谷地,锡克哈拉式神庙数量仅次于尼瓦尔塔式神庙。这种充满浓郁印度风情的神庙风格得名于其锥形尖顶,锡克哈拉在梵语中是“山峰”的意思。锡克哈拉式神庙通常由砖或石材砌筑而成,顶部采用锥体金字塔形式,造型独特而优美。根据印度历史学家研究表明,这种形式可能起源于古代用于遮蔽祭坛的简易构筑物。
锡克哈拉式神庙最早出现在5世纪的印度,到10世纪左右发展成熟,这种形式的神庙主要集中在印度南部地区和中央邦(Madhya)地区。1839年,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新德里东南方向一个名为卡久拉霍(Khajuraho)的小镇发现了卡久拉霍神庙群。该神庙群始建于950年左右,经过100多年修建完成,现存22座神庙。卡久拉霍神庙分为东、南、西三个群落,每个群落的神庙都雕刻精致且如同竹笋一般从粗到细向上伸展。16世纪左右,锡克哈拉式神庙传入尼泊尔谷地。最初谷地尼瓦尔人称之为“格兰特库塔”式神庙,“库塔”指神庙上神龛状小建筑。马拉王朝对于充满印度风情的锡克哈拉式神庙非常热衷,将这种形式神庙修建在杜巴广场上。
尼泊尔谷地早期的锡克哈拉式神庙大部分和印度锡克哈拉式神庙相同,采用石材砌筑,只有小部分采用砖砌筑。帕坦杜巴广场南侧入口处纳辛哈神庙是典型的红砖砌筑的锡克哈拉式神庙(图4-13),神庙整体形式和印度的锡克哈拉式神庙十分相似,但是细部装饰有所不同,采用了尼泊尔建筑风格样式。
锡克哈拉式神庙平面多为正方形,极少数为多边形。1723年建造的帕坦克里希纳神庙是典型的多边形(八边形)神庙(图4-14)。神庙一层四周由24根石柱支撑,整体向上收缩,中间高高突出锥形顶(图4-15)。这座神庙的形象经常出现在尼泊尔居民使用的黄铜酥油灯上。这座神庙为三层,每层的门廊都 有廊柱支撑。
(www.xing528.com)
图4-13 帕坦纳辛哈神庙
图4-14 帕坦克里希纳神庙一层平面
图4-15 帕坦克里希纳神庙立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