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帕提纳神庙(Pashupatinath Temple)又称“兽主庙”,是尼泊尔最大最古老的印度教湿婆神庙,同时也是南亚地区著名的印度教圣地,每天有众多印度教信徒前来朝拜。湿婆是印度教中主管创造、保护和毁灭的三大神之一的毁灭神,他是尼泊尔王国的守卫者。沙阿王朝统治时期,国王发布公告时,通常会在结尾处加上“让帕斯帕提纳赐予笔者幸福吧”。湿婆与他的妻子雪山之神帕尔瓦蒂一同住在喜马拉雅山的凯拉什神山(Kailasa Mountain)山顶上。湿婆典型的形象是腰围兽皮,半裸上身,手持三叉戟,湿婆的坐骑是神牛南迪。湿婆有许多化身,其中最著名的是舞蹈之王。湿婆的抽象形象是坐落在磨盘(尤尼)上的圆柱体(林伽)(图4-1)。在尼泊尔的其他地方,湿婆常常以其愤怒的拜拉弗(Bhairab)形象受人膜拜,然而在帕斯帕提纳神庙,湿婆却是以动物之神帕斯帕提纳作为化身出现。神庙位于加德满都以东5公里处巴格马蒂河沿岸,距离特里布汶(Tribhuvan)机场跑道近端仅仅几百米,在飞机上可以清晰地看见这座神庙建筑。帕斯帕提纳神庙在尼泊尔人心中的地位非常崇高,因此神庙内部不对外开放,只有印度教信徒才被允许进入神庙院内。
图4-1 湿婆林伽形象
神庙始建于5世纪,14世纪遭到穆斯林教徒入侵而严重损环。数年之后,阿琼·马拉(Arjun Mara)国王延请印度婆罗门祭司当神庙修复顾问,依照原样修建神庙,国王此举意在表示该神庙为印度教真传。现在神庙被巴格马蒂河分为东西两块,包括东岸神庙群、西岸神庙群和火葬场三部分(图4-2)。
神庙建筑群的主殿是典型的尼泊尔塔式建筑,始建于1696年。主殿为两重檐,顶部为鎏金宝顶,形状如反覆的钟,屋檐的四角有小塔陪衬。重檐殿的顶部和屋脊全部用鎏金铜质板瓦铺盖。大门纯银三进,半圆形门头雕刻有精美的图案。柱檐和窗户上也雕刻有色彩鲜艳的神像,神殿外墙镶嵌有白石。神殿基础、围廊和台阶上铺有方格子形地砖。
帕斯帕提纳神庙分为内殿和外殿两部分,主神设置在内殿的神堂中。神庙禁止非印度教信徒和游客进入,一般的印度教信徒也不能随意进入内殿,只能在外殿拜神,只有专门的祭司才可以进入内殿。内殿神堂内供奉着1米多高的湿婆林伽。在尼泊尔的印度教神庙中,一般都会供奉湿婆林伽,但是通常都是四个面像,代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该殿供奉的五个面像林伽顶端面像是湿婆的主像,其他四个面像分别代表“大梵”“无谓”“新生”“月神”。在五个面像下各伸出两只手,分别持有念珠和钵。与四面林伽另一个不同点是顶面林伽不允许用手触碰,也不能靠近。
内殿前面有一只巨大的铜雕公牛卧躺在一块长方形石基上,这就是湿婆的坐骑南迪。铜牛高约2米,长约6米,铜牛的建造年代无从考究。铜牛后面有一块石碑,碑铭记录了8世纪李察维国王贾亚·迪瓦二世所写的一首优美诗篇,国王赞美他的母亲向帕斯帕提纳奉献一朵银质莲花。
(www.xing528.com)
图4-2 帕斯帕提纳神庙总平面
帕斯帕提纳神庙主殿周围有许多偏殿建筑,还有窣堵坡及供朝圣的信徒和隐士们居住的福舍(图4-3)。在主殿南门旁,有一座三重檐的圆顶神庙,名为拉吉拉杰什瓦利(Raj Rajeshwari),是尼泊尔境内仅有的两座圆顶神庙之一,另一座神庙位于加德满都哈努曼多卡庭院内。该神庙修建于1655年,建造神庙的碑文上称其为伞寺,神庙最顶层为铜质屋盖,下面两层为瓦顶,据说这是仿造古代尼泊尔人所用的三层雨伞的形状设计的。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过这种伞状的神庙。
尽管现在的巴格马蒂河到处是垃圾,河水也因为污染呈现黑色,散发出臭味,但是它依然是一条神圣的河流。帕斯帕提纳对于尼泊尔印度教信徒而言犹如恒河岸边的瓦拉纳西(Waranasi)之于印度民众。巴格马蒂河的露天火葬场是非常神圣的,只有王室成员才能在帕斯帕提纳神庙正前方火化。2001年的“王宫惨案”后,十位王室成员就是在这里举行葬礼的。普通的尼泊尔民众的火葬仪式只能在神庙南侧的火葬台上进行。逝者的尸体被包裹好,排列在河岸边,然后在柴堆上火化,整个程序有条不紊。站在巴格马蒂河的对岸可以看到火葬台北边有许多隐士洞,中世纪时期许多隐士在此处修行。
巴格马蒂河对岸的石坡上有数十间湿婆小神庙(图4-4),这些只有一间神殿的小庙被流浪的圣人们用来临时居住。每座小神庙内都供奉着一座湿婆林伽,虽然这些小神庙的建筑风格五花八门,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每座小神庙都有绘有湿婆面孔的林伽[1]。
图4-3 帕斯帕提纳神庙主殿建筑群分布图
图4-4 巴格马蒂河对岸湿婆小神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