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的芬兰,称之为千湖之国,星星点点的湖泊,好像千万颗明珠,镶嵌在青山森林之中,风景如画。至于加拿大的湖泊,更是繁如星辰,多如牛毛。那么,这样多的湖泊,究竟是谁挖掘的呢?这些湖泊的挖掘者,不是流水,不是地壳变动,而是冰川。
冰川本身在重力和压力联合作用下发生流动,它的底部常常挟带许多冰碛石,因而流动的冰川就像锉刀那样,沿途侵蚀地面,挖掘出许多深槽和盆地。冰川退缩消亡后,这些深槽和盆地里的积水就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从地图上看,芬兰和加拿大的湖泊,都呈扇形般展开,清晰地揭示了古代冰川流动的方向。湖盆大多呈长条形状,基岩面最深处常在水面数百米以下,有的甚至低于海面近100米,可见古代冰川侵蚀是何等的强烈。
纳维亚半岛
有人计算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大冰期中平均被挖去25米厚的岩层,岩屑总量可以填平现在的波罗的海和它周围的一切湖泊。(www.xing528.com)
北美洲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和南阿拉斯加地区,古冰川向下的侵蚀量更是惊人,经过若干年的考察研究,有人认为冰川下切最深的地方达到600米。
山岳冰川在山谷中流动时,一方面向下刨蚀深挖,一方面又像锉刀似的向两侧拓宽。特别是冰川碰到突出的山咀时,经过长期锉蚀,能把山咀切平。这样,经过冰川作用的谷地,都成了比较顺直宽展的槽谷。由于多数槽谷的横剖面形状很像拉丁字母U,冰川学上称这种槽谷为U形谷。U形谷在纵剖面上由于冰川侵蚀力不均匀,往往出现台阶状,叫作冰阶,有些地方也能出现盆状,叫作冰盆。冰阶和冰盆常常是交替出现的。冰盆如果较深且多,就形成很为美观的串珠状湖泊,躺卧在槽谷中。
粒雪盆由于接纳周围山坡大量的补给,粒雪层和冰层的厚度很大,在流动过程中挖掘盆底,年深日久,能把盆底挖成名副其实的盆形(称为冰斗),使粒雪盆出口处反而高出盆底,形成冰坎。一般山谷冰川,往往爬上冰坎,才能看到白雪茫茫的粒雪盆。当冰川消失之后,这样的盆底就是一个冰斗湖泊。高山上常常可以见到冰斗湖,它们有规则地分布在某个高度上,代表着古冰川时代的雪线高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