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中国美术中女性形象的性别视角解析

20世纪中国美术中女性形象的性别视角解析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少史学者在不断的反思、建构之中,试图以最为严谨的态度去接近“真理”,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普遍模式展现历史。在女性主义者看来,这只不过是男性单方面真理和群体梦呓,并不能揭示历史的真貌。与文学的性别视角研究的规模相比,国内的美术性别视角研究远没有形成相应的研究态势,参与这类研究工作的研究者也是屈指可数。

20世纪中国美术中女性形象的性别视角解析

历史常常会因为不同的研究视角而以迥然相异的面貌呈现于后人的面前。不少史学者在不断的反思、建构之中,试图以最为严谨的态度去接近“真理”,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普遍模式展现历史。而这套运作程序基本还局限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史学圈中。在女性主义者看来,这只不过是男性单方面真理和群体梦呓,并不能揭示历史的真貌。她们试图从其不同的社会体验和历史视角出发反映其屈从者地位的历史,以造成对男性话语权的一种反拨。这就给予我们以启示,历史研究纠结于整一化的政治、经济、阶级、民族等视角研究的解析和质疑时,常常容易忽视和掩盖性别视角的研究。因此,以性别视角介入历史研究,有意识地探究不同性别角色在历史语境中的差别性意义便成了一个特殊的视点。

不无遗憾的是,国内文艺领域的性别视角研究完全是以文学的性别视角研究为中心,而忽略了其他门类的研究或者说模糊地以之代替了对它们的相应研究。与文学的性别视角研究的规模相比,国内的美术性别视角研究远没有形成相应的研究态势,参与这类研究工作的研究者也是屈指可数。同时,美术史性别视角概念的模糊,致使有限的研究还为表面化的性别分割问题所束缚,讨论过于倾向女性艺术家的挖掘以及80年代以来女性自我意识在美术中得以萌生后的阶段。基于以上原因,笔者选取了“文革”时期绘画中的女性形象作为指示明确且具有内在寓意的研究客体,[1]旨在摒除以往较为生硬的以作者性别分离作品的概念化性别解读方式,从作品本身中的女性形象出发,探究其图式特征、表现手法等之根源所在,展现出这一时期整个社会性别机制的图景。(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