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中国美术:视觉改造的切面解读

20世纪中国美术:视觉改造的切面解读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土改斗争会图像作为一种斗争地主的场景描绘是在中共革命历程中出现的题材。中共所领导的土地改革从其成立以来就开始了,但斗争会作为其重要的斗争手法经历了一段时间才渐趋成型。在这时的解放区的绘画作品中,有了大量反映土地改革的题材出现,表现土改斗争会的图像也凸显出来。由此,我们进入对于土改斗争会图像的另一阐释层面,即研究分析图像的母题和构图特征等因素所体现的表意系统。

20世纪中国美术:视觉改造的切面解读

土改斗争会图像作为一种斗争地主的场景描绘是在中共革命历程中出现的题材。中共所领导的土地改革从其成立以来就开始了,但斗争会作为其重要的斗争手法经历了一段时间才渐趋成型。因为抗战局势的发展以及革命文艺思潮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美术家们纷纷走向农村,从而丰富了解放区的美术创作,也勾连起了知识分子与民间两个不同图像创作系统的融合和变革。在这时的解放区的绘画作品中,有了大量反映土地改革的题材出现,表现土改斗争会的图像也凸显出来。

将土改斗争会这样一个历史现象作为分析对象,可以免于过于直接地进入农民—地主二元对立的分析模式当中,同时它是农民与地主有组织冲突的关键环节,透过这一渗入斗争哲学、民间仪式、法律申诉等因素的场景,能够折射出其时代多个方面的境况;以此为题材的图像也涵括了场景表达的转型、斗争意识形态的融入、民间因素的潜藏等多方面的因素。[1]

在研究土改斗争会图像时,首先的工作应是剖析图像与历史最为深层的对应关系。随着中国革命史和乡村史研究新成果的取得,将土改斗争会图像与重新挖掘的土改现实对照,我们可以厘析出图像话语与历史的关系。在近现代史中经常呈现出来的事实是,图像所反映的史实可能还远不及文本资料翔实完整,这样的图像描述往往变成与近现代史实对应的一种“图说”,而且,由于革命美术往往采取的现实主义手法本身具有一种“逼真性”,这种逼真性使得人们在对这些图像进行解释时,极为自然地就将图像与现实对等了起来,那些复杂的历史情形是不能够从图画中直接读解到的。但也正因为如此,在借助了社会学或乡村史的资料及研究成果时,我们才能深刻地明白到,图像话语在塑造建构现实方面的特点,它树立和推崇了什么,又规避了什么?(www.xing528.com)

由此,我们进入对于土改斗争会图像的另一阐释层面,即研究分析图像的母题和构图特征等因素所体现的表意系统。以此种研究思路,我们需要对土改斗争会图像的特征符号进行分析,阐释其来源和指示意义,分辨出其中隐含的权力结构和意识形态话语,从而揭示出政治话语诉诸审美形式的方式;同时又在一个广阔的文化情境(民间文化形态、知识分子叙述、意识形态话语)和类型(图像、文学)当中阐述此多种因素在图像中磨合铸造的轨迹。

最后,我们不得不将土改斗争会图像表述者本身所遭受的特殊经历——思想改造与土改实践,作为本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从无论是保留了思想挣扎的痕迹还是彻底消退了内心“异端”念头的回忆,我们都能够觉察到这一步骤对于那个时代的美术家们的特殊意义。以此,也能够加深对上两部分内容心理学意义上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