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1992年10月,国家取消了粮食定购任务,农民种植更加自由。根据国家政策,市委提出要以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多种经营的快速发展。1978年后,按照县(市)委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各地在保持粮、棉、油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把发展多种经营当作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措施来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多种经营产值在农业总产值所占比例越来越大,1993年全市多种经营产值(粮、棉、油产值除外,下同)25810万元,较1985年增长2.43倍;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5年的53.1%提高到64%,提高了11.1%。①发展多种经营已成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1993年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793元,其中从多种经营中得来的收入约587元,占74.1%。②多种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新的种养项目不断增多。在传统的茶、麻、竹、鸡、猪、鱼的基础上,发展了猕猴桃、湘莲、食用菌、杂交鸡、山羊、甲鱼、鳝鱼、牛蛙、蛇类等种养业。③多种经营生产的发展,丰富了城乡人民的“菜篮子”。据统计,1993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3670吨,水产品总产量10228吨,蔬菜总产量46684吨,与1985年相比,分别增长62.7%、88.4%和81%。
农产品基地的开发建设。1994年,市委提出要按照“山区竹杉松、丘陵茶麻果、平原粮棉油、湖区畜禽鱼、城郊瓜果菜”的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地选好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兴办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通过基地生产带动千家万户,真正形成“分散小庭院、并网大基地”的生产格局。经过几年的调整,这种新格局在全市农村开始呈现,表现在:一是专业大户增加。1997年承包200亩以上粮食生产大户150户,较1994年增加101户,承包面积四万多亩;养猪500头以上饲养大户17户,较1994年增加12户,共饲养生猪10万头;承包100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大户523户,较1994年增加300户,年产鲜鱼120吨;承包100亩以上的林业生产大户12户,较1994年增加5户,承包面积7500亩。二是优势产品得到更快发展,“大田的藕、望山的萝卜、羊楼洞的茶、茶庵岭的甘蔗和西瓜”,有的地方开始向一村一品的方向发展。全市新发展水产养殖专业村9个,畜禽饲养专业村13个。三是以皤河流域、滨湖地区、宋家河流域等13个乡镇的优质稻、优质棉和柳山湖为主的优质蔬菜板块基地;以随阳、荆泉山区为主的楠竹板块基地;以赵李桥、茶庵岭、新店、神山等为主的丘陵地区茶叶板块基地和水果板块基地;以黄盖湖、西梁湖、沧湖等湖区的水产板块基地等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基地呈现雏形。四是全市有4大农产品生产分别成为全国著名生产或实验基地,其中茶叶为全国十大商品茶生产基地之一;苎麻为全国四大苎麻生产基地;楠竹为联合国东南亚楠竹实验基地;猕猴桃为全国定点良种繁育基地和生产示范基地。(www.xing528.com)
外出打工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于农民税费负担加重,稻谷价格低,生产资料涨价,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90年代中期,全市每年农田撂荒5万多亩,加之劳力过剩,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力到深圳、东莞、厦门等沿海大中城市打工,增加家庭收入。1994年,全市农村总劳力9.6万人,外出打工约1万人。是年,农村人均纯收入1248元,较1991年增加571元,增长84.3%;人均总收入1614元,其中人均打工收入140元,占总收入的8.6%。1997年全市农村总劳力8.22万人,外出打工约2万人;是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238元,较1994年人均增收990元,增长79.3%;人均总收入3018元,其中人均打工收入348元,占总收入的11.5%,较1994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
农村基本政策的进一步落实。1991年,国务院颁发《农民负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1993年6月,蒲圻市成立“农民负担监督领导小组”。1994年,省人民政府颁布《湖北省农民负担管理条例》。是年,“三提五统”资金总额为836.25万元,人均负担27.77元,占199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4.15%。3月,市委、市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实施细则》,以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管。根据《细则》要求,全市262个村均实行了“村账站(经营管理站)管”和村务公开。后又出台了“农民负担工作十不准”等一系列实用性较强的文件,规定对农民负担实行“一定三年不变”,并建立“一票否决制”。1997年,全市“三提五统”合计为1656.66万元,人均54.41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88%,比政策规定少了2.12%。2002年,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全市农村税费制度实行改革,取消乡镇统筹费,取消教育集资,取消屠宰税,逐步取消劳动义务工和积累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