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水河源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幕阜山北麓,流经通城、崇阳、蒲圻(赤壁)、嘉鱼四县(市),在陆水河下游洪庙入长江。全长183千米,流域面积3950平方千米。1958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蒲圻城区附件的桂家畈山谷口截断陆水河,兴建陆水枢纽工程。8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戴河召开的会上,亲自批准兴建陆水枢纽工程。陆水工程与当今许多枢纽工程相比,工程规模和受益范围都不大,之所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作为三峡大坝的试验坝,起步早,施工技术要求高,进行了预制安装筑坝、砂基固待灌浆,通航建筑、水库拦鱼和晶体管控制等多项科学试验,取得了宝贵的实验成果。在运行管理阶段,它作为水利部的试验基地,承担了大量的试验任务,试验成果在丹江口、葛洲坝、三峡和其他水利建设中广泛应用。
1958年10月23日,蒲圻二万多民工上马,陆水蒲圻水利枢纽破土动工。枢纽工程施工起初由湖北省陆水蒲圻水利枢纽工程指挥部负责。1959年1月,长办成立施工试验总队,负责混凝土预制安装筑坝试验并参加施工,由指挥部统一指挥。1960年1月9日,武汉市委、市人委在蒲圻召开参加陆水建设的蒲圻、崇阳、咸宁、嘉鱼、武昌、孝感、黄陂、通城8个县的副县长会议,研究进一步加强陆水枢纽工程的建设。1960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在湖北省省长张体学、长办主任林一山的陪同下,亲临陆水水利工地视察,并要求工地党委采取措施,将手工操作改为半机械化、机械化施工,将人挑改为车子推,改善劳动,提高工作效率。1961年3月,湖北省陆水蒲圻水利枢纽工程指挥部撤销,施工及试验任务由长办施工试验总队承担。
陆水枢纽工程从1958年10月正式开工,到1974年12月,4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工程按批准的初步设计竣工,枢纽投入正常运行,前后共经历了16个春秋,但除去国家经济困难的影响(1961年7月因国家经济困难工程缓建,基本处于停工状态,1964年7月工程恢复正常施工)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实际上从设计、施工准备到竣工,只用了6年时间,总计完成土石方361万立方米、混凝土22.3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及设备安装钢材5800吨。工程总造价7973.4万元。防洪加固工程的施工始于1976年,竣工于1987年6月,共完成土石方33万立方米、混凝土3.3万立方米、金属结构及设备安装钢材311吨,工程总造价1124.4万元。枢纽工程等级为二等二级,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洪水,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可容最大洪水保坝。对下游的防洪保坝标准为15年一遇洪水。水库正常蓄水位55米(大坝高程,下同),设计洪水位56.5米,校核洪水位57.1米,保坝洪水位58.6米,防洪下限水位53.0米,防洪高水位56.0米,死水位45.0米。枢纽工程由主坝和15座副坝、南北灌溉渠道、电站厂房、升船机等主要建筑组成。工程总投资9097.8万元,加上淹没土地补偿经费和移民经费,共计耗资11717.42万元。枢纽水库淹没区涉及蒲圻、崇阳的245个村,淹没耕地2547公顷;林地2847公顷,补偿经费1159.62万元;迁移人口22209人,移民遗留问题处理经费1500万元。
陆水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起步于1958年,其中迁移在1966—1969年进行。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提出的“就地安置,重建家园,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国家扶持,发展生产”的移民安置方针,蒲圻县移民大部分集体安置在本县陆水河下游新辟的垦区柳山湖、腊里山、吴家门等地。部分移民就近后靠插队安置。崇阳县移民全部在本县的石城区、西庄、桂花等地分散安置。(www.xing528.com)
长江三峡试验坝——陆水水库主坝
陆水水利枢纽工程的成功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蒲圻人民改造山河的一个伟大壮举,对改变蒲圻地区人民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等方面都是一次历史性的推动。开阔了蒲圻人民的思想视界,促进了蒲圻工业、农业、科技、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高了蒲圻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为蒲圻从贫穷走向富裕奠定了基础,是一项造福蒲圻人民的水利水电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