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赤壁市革命老区发展历程

赤壁市革命老区发展历程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蒲圻首次推行人类生育接生科学技术革命,以科学方法接生新婴儿。文化事业的初步发展。教师队伍的文化、业务素质明显下降。这一时期,蒲圻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县委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开展声势浩大的农民扫盲识字教育和职工文化教育,对提高蒲圻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推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赤壁市革命老区发展历程

科学技术工作起步。蒲圻历来多有能工巧匠、手工艺人和行医郎中、木匠、铁匠、篾匠、石匠、金银匠。多制作工具、用具和装饰工艺品,服务人民生产生活,没有规范的科技人员队伍和科技活动。1950年,县医药工作者自愿组织成立“蒲圻县医务工作者联合会”,1952年更名为“蒲圻县卫生工作者协会”,是本县第一个有科技含量的卫生医疗科技组织。同年,县卫生院配有美国造直筒显微镜1台,对病人开展血、尿、粪三大常规检查。外科开始实施第一例截肢手术。1951年,县委举办推广新法接生培训班,推广新法接生。按照婴儿临产规律,用科学方法,对产包、产妇、接生者和婴儿脐带消毒接生婴儿。改造旧产婆,培训新法接生员。在蒲圻首次推行人类生育接生科学技术革命,以科学方法接生新婴儿。到1956年止,全县培训新法接生员479人,全县新法接生率61%。

在农牧业科技推广和创新方面主要是耕作制度改革、种植术改革、良种选育繁殖、植物保护畜牧防疫治病。一是耕作制度改革。农作物改一熟为两熟,有的甚至三熟。农作物种植,改一季中稻为主为早、中、晚稻混栽,双季稻为肥稻稻,中稻收获后,多种绿肥小麦油菜、小部分种荞。山区推行早水、晚旱加冬播三熟。二是种植技术提高,品种改良。1950年,水稻开始推广高秆大穗的胜利籼、中农4号、399、华中1号、南特号、红脚早等良种,更换了本地长期种植的麻赤谷、桂阳粘品种。小麦推广南大2419品种,更换了本地雨淋集品种。棉花推广岱字棉,更换了本地中棉和斯字棉。油菜推广浠水胜利油菜,更换了本地腊油菜。良种选育:1952年,县、区、乡层层建立选种技术指导小组,全县6个区,参加选种有74个乡,15838人。块选面积1158亩,选出胜利籼、中农4号、立水洪、三百零等种子19.86万千克,穗选种子5118千克。1956年,桂家畈双塔大队农民王才能从“1059”晚粳中用“一刁传”的办法选出双塔1—8号8个品种,平均比“1059”增产15%,1957年又用单株选育法,从南特号中选育出蒲圻早、桂家畈早和陆水早。王才能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劳动模范,并出席全国农业先进生产者会议,誉为农民选种专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蒲圻人民科技发展意识薄弱,科学技术应用主要在卫生医疗和农业生产方面,推进生产、生活和健康的改善。随着社会发展,在县委大力倡导推广宣传下,逐步用科学改造自然,把科学技术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改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科学方式,提高人民的科学健康水平。(www.xing528.com)

文化事业的初步发展。过渡时期,不乏文学作品问世、美术作品参展,文艺演出、民间文艺初步走向繁荣,电影放映开始起步,《蒲圻报》创刊,“蒲圻人民广播电台”建立。文化宣传机构逐步健全,走向兴旺。文艺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沔阳县光复楚剧团首先来蒲圻演出。1954年,改名为“蒲圻县光复楚剧团”。1956年,成立“蒲圻县楚剧团”,是蒲圻县第一个正式职业剧团。电影放映,1955年11月,湖北省电影公司派75电影放映队到蒲圻放映电影,以包场和售票形式在城关和农村活动。1956年6月28日创办《蒲圻报》,为中共蒲圻县委机关报。1956年6月建立蒲圻县人民广播站,架设广播线900千米,安装喇叭1200只。20世纪60年代全县村村通广播。

教育工作在整顿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1950年,全县有中、小学教师职工282人,1952年发展到698人。由于小学发展快,教师人数剧增。教师队伍的文化、业务素质明显下降。1953年9月,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整顿小学教育的决议》和湖北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开展全县小学教育整顿工作。各区乡都成立了整顿委员会。县文教局组织一支由52人组成小学教育整顿工作队分3批对全县各区小学进行整顿。这一时期,蒲圻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县委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开展声势浩大的农民扫盲识字教育和职工文化教育,对提高蒲圻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推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