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赤壁市革命老区发展史:五年计划实施

赤壁市革命老区发展史:五年计划实施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蒲圻县委根据省委、地委部署,因地制宜,结合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积极发展地方工业。“一五”期间,全县财政总收入1499.04万元,平均每年收入299.80万元,比三年恢复时期增长148.44%。“一五”时期,蒲圻县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均系土路通车路面。同年10月,县委批准成立“蒲圻县工交科官随公路养路工区”。“一五”期间,蒲圻工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在一张白纸的基础上,艰难地起步,在党、政府的领导支持下,逐步向工业化建设方向迈进。

赤壁市革命老区发展史:五年计划实施

1953年,中共中央研究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按照中央“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原则和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指示要求,1954年,蒲圻县委开始制订《蒲圻县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指导思想是:集中力量,发展工业,相应地发展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其主要任务是:确保省、专区安排的重点工程和计划指标,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保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稳步增长;地方工业在充分发挥现有设备能力基础上,进行一些改造扩建,扩大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农业,重点放在水利建设方面,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和商业,沟通城乡物资交流;适度增加文化、教育、卫生和城镇公用事业的设施建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发展工农业生产、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工业的起步。蒲圻县委根据省委、地委部署,因地制宜,结合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积极发展地方工业。1953年,先后办起采石厂、棉纱线厂、石灰厂、造纸厂、国营食品厂、国营服装加工厂等十多家企业。1954年,县政府成立手工业科,对手工业从业人员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县城关建立铁业社、木业社、篾业社、五金机修社、鞋业社、伞业社等6个手工业合作社。农村乡乡都建立了手工业合作社。县服装厂1956年扩大到45人,缝纫机40台。全县乡镇从事服装缝纫的缝纫社互助组4个,从业516户,1049人。全县各乡镇均建立了人畜加工米厂。其中,官塘、车埠、新店办起了机械加工米厂,县印电厂发电机增加到6台,发电量为每小时255千瓦。羊楼洞茶厂1953年产砖茶2205吨,产值1750万元,销售收入288.6万元,上缴利润16.7万元。1956年产茶3301吨,销售收入445.59万元,上缴利润40.04万元。为了发展地方工业,县人民银行还为棉纱线厂、农具厂、印电厂发放贷款1.5万元。“一五”期间,全县财政总收入1499.04万元,平均每年收入299.80万元,比三年恢复时期增长148.44%。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一五”时期,蒲圻县工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5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2830.4万元,比1952年增长32.2%,货物运输量16.7万吨,比1952年增长30%。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对公路建设本着“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部署,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公路建设以民工建勤为主,国家适当补助政策发展公路建设事业。1955—1957年,全县通车里程由15.5千米增加到98千米,公路建设总投资55.8万元。先后修复蒲圻城关镇到蒲圻火车站(老站)1.84千米公路,裁弯、降坡、加宽街道公路。修复了蒲圻至嘉鱼的十蒲塘路段;蒲圻至车埠,赵李桥至羊楼司公路;新建了官塘至随阳,郭家畈至石坑、黄沙畈至黄沙水库公路。均系土路通车路面。1956年,成立县交通科。1957年,省供销合作社投资52万元修建官塘至随阳公路,解决了随阳山区交通闭塞,群众出行艰难的困境,活跃了山区经济。同年10月,县委批准成立“蒲圻县工交科官随公路养路工区”。(www.xing528.com)

邮电通信业的起步。新中国成立初,蒲圻城关仅一条邮路,农村邮件只能到代办集镇邮政所办理。1952年,农村投递可到乡政府及小学。1950年,开始发行《人民日报》,“邮发合一”。1956年发行报刊11.67万份。1949年7月,县人民政府重架县城至车埠、赵李桥、官塘驿3条干线,装机10门,县委能与4个区通话,1956年,农村电话发展加快,全县架设28条线路,235杆程千米,区(镇)设总机5部,农村单机157部,各乡镇均可互相通话。

“一五”期间,蒲圻工业、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在一张白纸的基础上,艰难地起步,在党、政府的领导支持下,逐步向工业化建设方向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