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服饰概述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中华传统服饰概述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传统服饰有商周时代的服饰﹑秦代的服饰﹑汉代的服饰﹑魏晋南北朝的服饰﹑隋唐五代的服饰﹑宋代的传统服饰﹑明朝的传统服饰等。服饰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中国历朝历代服饰制度将社会各阶层人民服饰进行了明确划分,用服饰来表明其身份和地位。中国的传统节日较多。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制。

中华传统服饰概述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以衣冠礼仪的美誉“华夏”作为族称,而不同的民族每个时代也都有不同的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有商周时代的服饰﹑秦代的服饰﹑汉代的服饰﹑魏晋南北朝的服饰﹑隋唐五代的服饰﹑宋代的传统服饰﹑明朝的传统服饰等。它们各具特色,充分揭示出不同朝代﹑不同环境下,人们对生活﹑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1.服饰的社会意义

服饰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的外在体现。

(1)服饰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中国历朝历代服饰制度将社会各阶层人民服饰进行了明确划分,用服饰来表明其身份和地位。例如,在汉朝,朝服中皇帝服装上绣龙,皇子绣蟒,文官绣仙鹤﹑锦鸡孔雀等鸟类,武官绣狮﹑虎﹑豹﹑熊等猛兽,以此来区分等级地位。“领袖”一词在汉语中指衣服的领与袖,后引申为首领﹑带头者等领导人的别称,并一直延续至今。例如,“黄袍”代指君王,“乌纱”代指官员,“簪缨”代指显贵,“缙绅”代指官宦,“布衣”“褐衣”代指贫民等。所谓“衣锦还乡”的思想观就是将服饰作为社会地位飞黄腾达的标志,这种思想意识直到今天依旧根深蒂固。

(2)服饰是伦理道德的表现

古代社会要求妇女“专一”,于是,后代服制皆采用袍制,衣与裳相连属而不分,并且色彩相同。另外,以服饰掩盖妇女形貌,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中国古代妇女服装多为宽松型,衣必多重,即使是酷暑也要穿三重衣,不露肌肤,不显人体轮廓。除衣衫外,妇女外出时还要“拥蔽其面”。汉代的“面衣”,唐代的“幂”“帷帽”,都有“不欲途路窥之”的功能。

(3)服饰是对吉祥幸福的企盼

战国时期服饰纹样的题材,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当时最为流行的龙凤既寓意宫廷昌隆,又象征婚姻美满;鹤与鹿都象征长寿;翟鸟是后妃身份的标志;鸱鸺(猫头鹰)象征胜利之神。(www.xing528.com)

中国的传统节日较多。在民间,根据约定俗成的习惯,一些节日装有特别的规定和限制。如春节时,百姓的服饰要有红色,以示喜庆;清明节时,衣装要略暗,以示庄重;端午节时,儿童要身穿“五毒衣”,头戴“虎头帽”,脚穿“虎头鞋”,以示驱鬼避邪。

2.传统服装的基本形制

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1)上衣下裳制

商朝以前的服装以上衣下裳制为主,妇女穿着较多,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上衣下裳制在《释名·释衣服》中有记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身为“衣”,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身为裳,“裳”有两种意思:广义而言,是指一切下半身的服饰,包括裤﹑裙和胫衣;狭义的“裳”指裙子,最初只是将布裁成两片围在身上,到了汉代,才开始把前后两片连起来,成为筒状,这就是现在所说的“裙”。通常人们在裳的里面穿有裤子。“裳”腰系带,下系芾。汉代常见的“裳”叫“裤”,裤又称为“袴”,分有裆和无裆之分。古代最初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个裤腿,穿的时候用带子系胫部,所以又叫“胫衣”。随后由胫衣发展而成一种两股裆部相连﹑用作衬裤。

(2)衣裳连属制

衣裳连属是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他面料或刺绣缘边。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制。男子在唐以后多穿上下相连的袍衫﹑褙子等,现今的连衣裙也是衣裳连属制的沿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