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极拳
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汉族传统拳术。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赵堡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等。
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可锻炼人的意﹑气﹑形﹑神,从而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素质,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太极拳松沉柔顺﹑圆活畅通﹑用意不用力的运动特点,既可消除练拳者原有的拙力僵劲,又可避免肌肉﹑关节﹑韧带等器官的损伤性;既可改变人的用力习惯和本能,又可避免因用力不当和呼吸不当引起的胸闷紧张﹑气血受阻的可能性。
2.八卦掌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八卦连环掌。它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中国传统拳术,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著名拳种之一,流传很广。八卦掌有五大流派,由河北省廊坊市文安人董海川创于清末。
八卦掌是董海川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结合武术加以整理而成。董海川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教练,因此八卦掌先在北京一带流传开来,近百年来遍及全国,并传播到国外(如东南亚地区以及美国)。
“八卦”最早见于《周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原指八个方位,即北﹑南﹑东﹑西﹑西北﹑西南﹑东北﹑东南,由此得名八卦掌。(www.xing528.com)
八卦掌以掌法为主,运动时纵横交错,分为四正四隅八个方位,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所以称为“八卦掌”。有些八卦掌老拳谱常以卦理解释拳理,以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也有人认为,八卦掌与八卦并无什么内在联系。
八卦掌是中国流传很广的传统拳术,是内家拳三大名拳之一,也是道家养生﹑健身﹑防身阴阳掌的一个体现。它以八大桩法为转掌功,又集八大圈手于一体,下配一至八步的摆﹑扣﹑顺步法为基础,以绕圈走转为基本运动路线,以掌法为核心,在走转中全身一致,步似行云流水。
八卦掌是融养生和技击于一炉,涵养道德的拳术,董海川将武功及内功融为一体,博采众长,加上自己的丰富经验,独创以掌为主的技术手段。八卦掌特有的沿圈走转和“趟泥步﹑剪子腿﹑稳如坐轿”,以及扣掰转换﹑避正打斜等运动形式,有别于其他拳术,在治病﹑内功﹑技击和涵养道德方面有明显的效应。
2008年6月7日,八卦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咏春拳
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申报的“咏春拳”项目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6月8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咏春拳正式进驻福建警察学院。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而发展至今的咏春拳实质上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的。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而扬名于广东佛山,但是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有关咏春拳的历史只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再则就是野史小说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法就互有出入,故有关咏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
咏春拳的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三套拳及木人桩;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辅助器材有贴墙沙包﹑三星桩等;训练器械有木人桩﹑刀﹑棍等。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要求手﹑腰﹑马﹑心﹑意﹑劲整体合一;强调以“心”指挥“意”,以意引导手﹑腰﹑马运动,从而形成整体合一。它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的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黏摸荡捋﹑审势牢记﹑曲手留中为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
咏春拳是以“中线理论”等理论基础为内容,中线理论的中线是指由人体头顶至尾闾一线。在进攻时,咏春拳要求拳手沿着自身中线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之间的最短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也很难卸力,而且受力也较重。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他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小龙常常在一英尺处将对手击倒在地。这种技术与咏春拳的中线理论有关,是极具有实用价值的中国武术体系中“拳理”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