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清明节气处在公历4月5日前后,即春分后第15日。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清明节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19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据记载,介子推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并且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最早也要到两汉之交才有记载(见于桓谭《新论》)。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为了解释寒食节附会而来的。据考证,清明节的起源其实与介子推无关。清明作为一个春祭大节,远在周代之前已经确定。中国地域辽阔,先秦时期南北风俗各异,文献上主要记载北俗,唐代是各地墓祭风俗融合时期,此后清明节的墓祭节俗渐出现于文献上。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会被附会一个传说作为“起源”,但实际考察,这些说法远远晚于节日诞生,是后世构建出来的。
3.清明节习俗
节日活动:踏青﹑植树﹑放风筝﹑扫墓祭祖﹑插柳﹑拔河﹑荡秋千﹑蹴鞠等。
节令食品: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等。
4.清明节与文学
(1)相关诗词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www.xing528.com)
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破阵子·春景
晏殊(宋)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译文:燕子飞回来的时候正赶上春季祭祀的日子,梨花落去之后又迎来了清明。三四片碧绿的青苔点缀着池中清水,栖息在树叶下的黄鹂偶尔歌唱两声,柳絮也随风轻轻地飞舞着。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了东邻女伴,她笑得如花般灿烂。正疑惑着她是不是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是今天斗草获得胜利了啊!双颊不由地浮现出了笑意。
(2)清明节谚语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