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又称“琴”,它有七根弦,又称“七弦琴”,别称“绿绮”“丝桐”,是一种平置弹弦乐器。有3000年以上历史的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自古以来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是高雅的代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琴多以独奏艺术形式出现,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或与琴箫合奏。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也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1.琴的构造
古琴构造很有讲究,琴长三尺六寸半,象征一年365天;琴徵十三个,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加闰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天﹑地﹑人时讲究“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美的诠释。
2.音色特征
古琴呈扁长形,琴弦﹑琴首﹑琴尾﹑琴腹等独特的结构造就其独特的音色。古琴的弦比较长,在弹奏时,琴弦振幅较大,时间较长,这使古琴产生的余音悠长,绵延不绝,令人回味。琴弦振幅大,产生的音频也就相对较低,使古琴的音域大多处在中﹑低音区。古琴的琴腹由面﹑底板合成,形成的共鸣腔较小,腔壁也较厚,使古琴的音量小,给人以抑制﹑浑厚的感觉。此外,因古琴的声音发出后,振动随着各个部位传播开来,所以给人以缥缈朦胧﹑虚幻丰富的感觉,使其音色更具意境美。
3.琴的作用
古琴文化是随着古代音乐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人们陶冶情操﹑抒发情感的重要媒介。自周公制礼作乐以来,音乐便担负着教化的责任。古语有云:“琴,禁也。”也就是禁淫邪,洁身,怡养性情的意思,所以古琴也可以发挥“经夫妇,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作用。琴可以发幽情,觅知音,移性情。而文人更喜欢将身心寄于物,希望能隐晦曲折地抒发自己的苦闷,一人一琴,独坐山涧之中,或对一头牛,或对着天地,万籁俱静,尽享琴音的美妙。(www.xing528.com)
1977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一颗能冲击太阳系和银河系的人造卫星,科学家在卫星中安放了一些有关地球人类文化资料,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代表一个国家的音乐唱片,代表中国的就是古琴曲《流水》。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入选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琴艺术的突出价值再次得到了世界公认。
4.相关传说
古琴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琴的创制与远古的巫术有关,是一种通神的工具,但具体是哪个人创造的古琴,目前还有争议。桓谭在《新论·琴道》中这样描述:“昔神农氏继宓义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合焉。”蔡邕在《琴操》中说道:“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而其他史料,也大都不出这两种观点。
伯牙抚琴“高山流水遇知音”。据《列子》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伯牙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琴,终身不复鼓也。”识音者少,而知己心境者又能有几个呢,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生若能得一知己,想必足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