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画列举及《太极图》:中华传统文化读本

中国画列举及《太极图》:中华传统文化读本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古人认为华夏民族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太极图》《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符号,被称为“中华第一图”。

中国画列举及《太极图》:中华传统文化读本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古人认为华夏民族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绘画的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充分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

1.山水画

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称山水画,是中国画特有的画种之一。在魏﹑晋﹑南北朝就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开始独立。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宋代山水画倾于自然,侧重“真”和“实”,提倡山水画的写实风格。多使用绢,不仅勾勒细致﹑刻画严谨,而且用墨对画面进行层层渲染,展现出一份凝重恬静之美。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代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代及近代续有发展,董其昌及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山水画走向绘画理论及绘画手法的程式化完备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从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萌芽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的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山水画走向了辉煌。

2.写意画

写意画即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写意画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文人参与绘画,对写意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相传唐代王维因其诗﹑画俱佳,故后人称他的画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一变勾斫之法”,创造了“水墨淡,笔意清润”的破墨山水。五代徐熙先用墨色写花的枝叶蕊萼,然后略施淡彩,开创了徐体“落墨法”。之后,宋代文同兴“四君子”画风,明代林良开“院体”写意之新格,明代沈周善用浓墨浅色,陈白阳重写实的水墨淡彩,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韵。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写意画已进入全盛时期。

写意画主张神似。大写意画是写意画中具有代表性的种类。它以草书入画,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大写意画既是高度自我的艺术,又是高度忘我的艺术。

3.中华经典绘画列举

(1)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www.xing528.com)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敦煌壁画还被称为千佛洞,也是我国四大古窟之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壁画中有神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时代不同,审美观不同,变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样。早期变形程度较大,浪漫主义成分较多,形象的特征鲜明突出;隋唐以后,变形较少,立体感较强,写实性日益浓厚。

漫漫黄沙,掩盖了无数敦煌画师的名字。高低错落的石窟,像一幅风格绚丽多变的艺术宝库,艺术的辉煌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尊卑,被全世界的人铭记和敬仰,成为不朽的丰碑。

(2)《八骏图

《八骏图》是从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画。画的是周穆王昆仑山时为之驾车的八匹良马。有关八骏的名目,各书记载不同。东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载:“八骏之名,一曰绝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晖,六曰超光,七曰腾雾,八曰挟翼。”《穆天子传》中记载为:骅骝﹑騄耳﹑赤骥﹑白羲﹑渠黄﹑逾轮﹑盗骊﹑山子(柳宗元的《观八骏图说》即采用这种说法)。到柳宗元时代,有许多著名的作家﹑诗人写作了不少有关《八骏图》的诗文。著名的就有白居易《新乐府》中的《八骏图》﹑元稹的五言古诗《八骏图》﹑李观的《周穆王八骏图序》等。近代流传最广的八骏图画作是著名画家徐悲鸿所创作,以周穆王的八匹骏马作为题材。画中,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生动形象。在绘画技法上,是极为成功的中西融合的产物。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了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3)《太极图》

《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符号,被称为“中华第一图”。从孔庙大成殿梁柱,到老子楼观台﹑三茅宫﹑白云观的标记物;从道士的道袍,到算命先生的卦摊;从中医气功武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刊封面﹑会徽会标,到新加坡空军机徽﹑玻尔勋章族徽等,太极图无不跃居其上。这种广为人知的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

《太极图》据传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道家思想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后天太极图》《八卦图》《河图》以及《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著《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