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语的特点及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成语的特点及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成语一词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流传时间长;二是结构固定,多数由四字词构成;三是意义完整,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讽喻等手法来揭示深刻内涵,很多词都有深层含义;四是来源广泛,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诗文词句都是成语的来源。《战国策》①鹬蚌相争。

成语的特点及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成语一词的解释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流传时间长;二是结构固定,多数由四字词构成;三是意义完整,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讽喻等手法来揭示深刻内涵,很多词都有深层含义;四是来源广泛,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诗文词句都是成语的来源。

1.寓言成语

寓言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多集中于《庄子》《战国策》《韩非子》《列子》《淮南子》《孟子》《吕氏春秋》等典籍,现列举如下:

(1)《庄子》

邯郸学步

释义:源自《庄子·秋水》。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寓言故事: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特别优美,于是不顾路途遥远,来到邯郸学习当地人走路的姿势。结果,他不仅没有学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还把自己原来走路的姿势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②东施效颦。

释义:源自《庄子·天运》。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寓言故事: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叫西施,长得很美,一个叫东施,长得很丑。东施很羡慕西施的魅力,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见了,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她这个样子,吓得东躲西藏,不敢看她。

③呆若木鸡。

释义:源自《庄子·达生》。本来比喻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后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寓言故事:据传,周宣王爱好斗鸡,纪渻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被派去负责饲养斗鸡。十天后,周宣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渻子说:“还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渻子说:“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活跃,火气还没有消退。”再过了十天,周宣王又说道:“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渻子说:“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虽然别的鸡叫,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反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像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周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看见它就走开了。

此外,还有“螳臂当车﹑鼓盆之戚﹑螳螂黄雀﹑贻笑大方﹑亦步亦趋﹑庖丁解牛﹑井底之蛙﹑涸辙之鲋﹑庄周梦蝶﹑每况愈下﹑蜗角之争﹑朝三暮四﹑相濡以沫﹑屠龙之技﹑安知鱼乐﹑鲁侯养鸟﹑斗水活鳞”等成语都出自《庄子》。

(2)《战国策》

鹬蚌相争

释义:源自《战国策·燕策二》。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

寓言故事:赵国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说:“今天我来,路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饿死你。’两个都不肯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②狐假虎威。

释义:源自《战国策·楚策一》。狐狸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来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或吓唬人。

寓言故事:战国时期,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问朝中大臣,北方各国为何都惧怕他手下的大将昭奚恤?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它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地将它擒过来。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自己,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辞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地挺起胸膛,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得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地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地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这时,狐狸很得意地掉过头去看老虎。老虎目睹了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它们真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计得逞了,可是它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手里,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③狡兔三窟。

释义:源自《战国策·齐策四》。意思是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寓言故事:春秋时期,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和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常与他们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在这些人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虽然孟尝君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地招待冯谖。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契券全烧了。薛地人民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充满感激。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民热烈的欢迎。直到这时,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高枕无忧,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对梁惠王说,如果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此外,“惊弓之鸟﹑画蛇添足﹑三人成虎﹑渔人得利﹑千金市骨﹑抱薪救火﹑见兔顾犬﹑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成语都出自《战国策》。

(3)《列子》

①余音绕梁。

释义:源自《列子·汤问》。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寓言故事: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韩娥,请她再来演唱。可是旅店老板却对韩娥很不礼貌,韩娥忍不住放声大哭。哭声悲伤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动得流下泪来。由于韩娥的歌声婉转动听,唱完以后两三天,似乎还有遗留的歌声在屋梁间缭绕飘荡,一连三天大家都难过得吃不下饭。当人们听说韩娥已经出城离去时,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韩娥不便违拗百姓的要求,便回来为大家继续演唱了一次。听众很高兴,几天来的悲伤情绪一扫而空。《列子·汤问》在描写这一情节时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此,人们称赞歌声或音乐的美妙,余音不绝,就常用“绕梁三日”来比喻。

高山流水

释义:源自《列子·汤问》。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寓言故事: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一次,俞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正在附近躲雨,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不觉心旷神怡,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又继续弹了起来。俞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俞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俞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俞伯牙惊喜异常。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啊!好啊!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俞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③齐人攫金。

释义:源自《列子·说符》。指齐人抢了金子就走,比喻利欲熏心而不顾一切。

寓言故事:从前齐国有一个人整天想着要有许多金子发大财。他打扮得整整齐齐来到集市一家金店,见各种各样的金器陈列在那里,于是二话不说揣起金器回头便走。几个巡吏把他抓获,问他为什么当众偷金,他说:“我只见金子不见人。”

此外,“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牝牡骊黄﹑歧路亡羊﹑巧同造化﹑智子疑邻﹑鸥鹭忘机﹑十浆五馈”等成语都出自《列子》。

(4)《淮南子》

①削足适履。

释义:源自《淮南子·说林训》。鞋小脚大,把脚削去一些以适应小鞋。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或生搬硬套,勉强凑合。

寓言故事:晋献公宠爱骊姬,对她的话言听计从。骊姬提出要将自己所生的幼子奚齐立为太子,晋献公满口答应,并将原来的太子——自己亲生的儿子申生杀害了。骊姬将这两件事做完了,心中还是深感不踏实,因为晋献公还有重耳和夷吾两个儿子。此时,这两个儿子也都已经成人,骊姬觉得这对奚齐将来继承王位是极大的威胁,便建议杀了重耳和夷吾兄弟俩,晋献公竟欣然同意。但他们的密谋被一位正直的大臣探听到,并转告了重耳和夷吾,二人听说后,立即分头跑到国外避难去了。

《淮南子》的作者刘安评论这两件事时说:“听信坏人的话,使父子﹑兄弟自相残杀,就像砍去脚指头去适应鞋的大小一样,太不明智了。”

塞翁失马

释义:源自《淮南子·人间训》。比喻虽然暂时遭受损失,也许却因此得到其他好处。也指坏事可能转变成好事。常与“安知非福”连用。

寓言故事: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邻居们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了的马不仅自己回家了,还带回一匹骏马。邻居们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远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倒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剽悍神骏,是匹好马,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们听说,纷纷来慰问。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不久后,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此外,“曲突徙薪﹑灵蛇之珠﹑扣角而歌﹑一叶知秋﹑蚌病成珠”等成语都出自《淮南子》。

(5)《孟子》

①杯水车薪。

释义:源自《孟子·告子上》。比喻无济于事,解决不了问题。

寓言故事:从前,有个樵夫砍柴回家,天气炎热,他推了满满的一车柴草来到一家茶馆门前。在屋里刚坐下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外面有人高喊:“不好了,救火啊!柴车着火了!”樵夫立即起身,端起茶杯冲了出去。他把茶杯里的水向燃烧的柴车泼去,但丝毫不起作用,火越来越大,最后柴车化为了灰烬。

②揠苗助长。

释义:源自《孟子·公孙丑上》。把苗拔起来,帮助苗快长。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也作“拔苗助长”。

寓言故事: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竭。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③明察秋毫。

释义:源自《孟子·梁惠王上》。形容目光敏锐,能够看清楚极其细微的东西。后多形容洞察一切。

寓言故事: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几百年后,战国时期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因此去向孟子请教。

齐宣王对孟子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吗?”

孟子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用道德的力量来统一天下。”

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我听说,有一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牛祭钟,您看见好好一头牛,无罪而被杀,心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干不干罢了!比方有人说:‘我的力气能举重三千斤,但举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鸟兽毫毛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木柴。’您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

孟子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来对待动物,却不能用来爱护老百姓,这也同样难以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心的缘故。显然,这都是干与不干的问题,而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行王道﹑统一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干,而不是不能干!”

此外,“缘木求鱼﹑再作冯妇﹑一毛不拔﹑先知先觉﹑自怨自艾”等成语都出自《孟子》。

(6)《韩非子》

①守株待兔。

释义:源自《韩非子·五蠹》。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寓言故事:相传在战国时期的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起,受惊的小野兽没命地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②自相矛盾。

释义:源自《韩非子·难一》。比喻说话办事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寓言故事: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坚固的盾和最锋利的矛!”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是一愣,然后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③买椟还珠。

释义:源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比喻取舍不当,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寓言故事:有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贵起来。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闪闪发亮,看上去,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只见郑人将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在盒子里了,我是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以至于“喧宾夺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此外,“一鸣惊人﹑滥竽充数﹑焚林而猎”等成语都出自《韩非子》。

(7)《吕氏春秋》

①刻舟求剑。

释义:源自《吕氏春秋·察今》。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寓言故事:战国时期,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我的宝剑不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呢?”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②掩耳盗铃。

释义:源自《吕氏春秋·自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寓言故事: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块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慌了,心想这下糟了,这声音不就等于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他越听越害怕,不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到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他就放心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此外,“黎丘丈人﹑引婴投江﹑亡戟得矛”等成语都出自《吕氏春秋》。

2.神话成语

鲁迅先生曾指出:“在古代,不问小说或诗歌,其要素总离不开神话。”成语的发展也是如此,很大一部分源于古代神话故事。这些成语借助神话的外衣实现了思想启蒙﹑讽喻现实的作用。下面就列举部分神话成语。

(1)精卫填海

释义: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是古人颂扬善良愿望和锲而不舍精神的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他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游玩,此时海上起了风浪,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女娃不幸被淹死,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挂念他的女儿,也不能用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是独自悲伤。

女娃不甘心自己的死,她的魂灵变成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大小有点像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她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因此她常常飞到西山衔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飞翔,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想要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哮着,露出雪亮亮的牙齿,凶恶地嘲笑着:“小鸟,算了吧,你这工作就算干上一百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平呢。”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终尽,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

“你为什么仇恨我这样深呢?”

“因为你呀——夺取了我年轻的生命,将来还会有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要被你无情地夺去。”

“傻鸟,那么你就干吧——干吧!”大海哈哈大笑。

精卫在高空悲啸着:“我要干的!我要干的!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总有一天我会把你填成平地!”

她飞翔着,啸叫着,离开大海,飞回西山去,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树枝衔来投进大海。她就这样往复飞翔,从不休息。

(2)女娲补天

释义: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神话故事: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大地裂毁,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

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大地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女娲背靠大地﹑怀抱青天,让春天温暖,夏天炽热,秋天肃杀,冬天寒冷。她头枕着方尺,身躺着准绳,当阴阳之气阻塞不通时,便给予梳理贯通;当逆气伤物危害百姓积聚财物时,便给予禁止消除。

(3)开天辟地

释义: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倒了。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4)画龙点睛

释义: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说话、写文章,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传神有力。

神话故事:南北朝时期,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了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的画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大家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的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果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他点完第二条龙的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又过了一会儿,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再看看墙上,只剩下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却不知去向了。

(5)天衣无缝

释义: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破绽或漏洞。

神话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个叫郭翰的人,为人正派,气度不凡。一个盛夏的夜晚,郭翰躺在院子里的竹床上乘凉,忽然闻到了一股很奇怪的香气。不一会儿,一位美丽的姑娘从天而降,飘落在郭翰的床前。郭翰见了大吃一惊,赶紧起身问道:“姑娘从哪里来?找我有何事?”姑娘微微一笑说:“我是天上的仙女,因仰慕你的人品风度,特意前来与你相会。”郭翰一听是仙女前来,又惊又喜,仔仔细细将仙女打量了一番。他发现仙女穿的衣服很不一般,不但样式新颖,做工也很奇特。他看了半天,竟然没看到针线缝合的痕迹。郭翰惊讶地问仙女:“你穿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呢?”仙女说:“我这是天衣,天衣本来就不是用针线缝制的!”郭翰点点头,又将仙女的衣服看了一遍,内心赞叹不已。后来人们就用这个词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任何破绽。

3.历史成语

出自古代典籍和历史名人的汉语成语占成语总量的很大比重,其中和历史名人相关的成语就有四百余个,分布于各个朝代。下面就列举部分历史成语故事。

(1)一字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历史故事: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因在赵国的一段时间资助过秦庄襄王(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质子),并把自己的妾赵姬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接王位后,吕不韦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13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替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有名的战国四公子都养有食客数千人,吕不韦认为自己的地位不次于别人,也养了三千食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有各自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编撰成《吕氏春秋》,备论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当时吕氏在秦国首都咸阳公布此书,悬了赏格,说有人能在书中增加一字或减少一字者,就赏赐千金(合黄金一斤)。

(2)纸上谈兵

释义:在纸上谈论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历史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要用他为将,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www.xing528.com)

(3)四面楚歌

释义:比喻陷入孤立无援、四面受敌、走投无路的困境。

历史故事: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于是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也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4)投笔从戎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字工作参加军队。投:扔掉。

历史故事:班超是东汉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希望。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觉得很闷,忍不住站起来,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傅介子和张骞两个人,生在西汉,曾经出使西域,替西汉立下无数功劳。因此,班超决定学习他们,为国家奉献自己。后来,他当上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了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

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与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4.诗词成语

古典诗词是汉语成语的重要渊薮。古典诗词造就了成语,成语烘托了古典诗词,二者相得益彰,堪称绝配。古典诗词成语内容独特,风格鲜明,意义隽永,生成方式也别具一格,具有知名度大﹑表现力强﹑覆盖面广﹑使用率高等特质,历来是汉语成语中最富活力的一个板块。

(1)内容特色

诗词是人们用来表现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必须承载相应的思想内容和文化内涵。受自身容量以及呈现方式的影响,古典诗词在反映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受古典诗词表现内容的制约,诗词成语呈现的方式大体如下:

①状物。

托物言志﹑咏物抒怀是古典诗词的基本表现手法,因而描绘各种山川风物﹑人文景观是诗词的主要内容之一。古典诗词成语对之多有反映,诸如“明日黄花”“大江东去”“莺歌燕舞”“晓风残月”等。

②抒情。

离情与别绪﹑怀古与伤今﹑思乡与怀远也是古典诗词永恒的主题之一。类似的诗词成语比比皆是,如“悲欢离合”“春风得意”“未老先衰”“柔情似水”等。

③言志。

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一个终端。无论是寓志于形还是托物言志,“志”都是诗歌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古典诗词成语中,相关的例子甚多,如“再接再厉”“一片冰心”“襟怀坦白”“耳根清净”等。

④叙事。

诗歌有时也离不开叙事。叙事诗是古典诗歌体裁中的一种,旨在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当然,与小说戏剧相比,诗歌的叙事较为简单。古典诗词中的叙事成语相对偏少,如“为人作嫁”“无病呻吟”“雾里看花”“机关算尽”等。

(2)成语来源

在古典诗歌的苑林中,《诗经》﹑《楚辞》﹑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成为成语来源中最为亮丽的风景线,一直为后人传诵。现把部分成语来源列举如下:

①《诗经》。

鹊巢鸠占,源自《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本指女子出嫁,定居于夫家。今比喻强占别人的地方或位置。

高高在上,源自《诗经·周颂·敬之》:“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原指地位高,今指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

不稂不莠,源自《诗经·小雅·大田》:“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本指禾苗中无野草。今比喻人不成才,没有出息。

小心翼翼,源自《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小心翼翼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今形容恭敬小心,一点不敢疏忽懈怠。

逃之夭夭,源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形容桃花茂盛艳丽。改为“逃之夭夭”后,则表示逃跑得无影无踪,是诙谐的说法。

不愧屋漏,源自《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原意是虽在宗庙里,但无愧畏之心。今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坏念头。

白驹空谷,源自《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白驹:白色的骏马,比喻贤能的人。比喻贤能的人在野而不出仕。今也比喻贤能的人出仕而谷空。

天高地厚,源自《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情深厚。今比喻事情艰巨﹑复杂,关系重大。

和如琴瑟,源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比喻夫妻相亲相爱。

进退维谷,源自《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无论是前进还是后退,都处于困难的境地。形容进退两难。

兢兢业业,源自《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急人之难,源自《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表示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巧言如簧,源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如日方升,源自《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像太阳刚刚升起来一样。比喻光明的前程刚刚开始。

哀鸿遍野,源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哀鸿”指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该成语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跋胡疐尾,源自《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指狼向前进就会踩着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就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

一日三秋,源自《诗经·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三秋,指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个季度。指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涕零如雨,源自《诗经·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眼泪像雨水一样往下淌。形容思念的感情极深。

长舌之妇,源自《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唯厉之阶。”常用来代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是非的女人。

还有“窈窕淑女﹑凤凰于飞﹑未雨绸缪﹑兄弟阋墙﹑高山仰止﹑小心翼翼﹑遇人不淑﹑天作之合﹑泾渭分明﹑衣冠楚楚﹑耿耿于怀﹑潸然泪下﹑丹凤朝阳﹑同仇敌忾﹑参差不齐﹑耳提面命﹑爱莫能助﹑投桃报李﹑战战兢兢﹑今夕何夕﹑他山之石﹑人言可畏﹑竹苞松茂﹑辗转反侧﹑信誓旦旦﹑忧心忡忡﹑手舞足蹈﹑硕大无朋﹑孔武有力”等成语都出自《诗经》。

②《楚辞》。

短兵相接,源自《楚辞·九歌·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形容敌我相近,战斗激烈。也比喻针锋相对地斗争。

争先士卒,源自《楚辞·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指士兵作战勇敢,争着向前。

美人迟暮,源自《楚辞·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比喻因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

颠倒黑白,源自《楚辞·九章·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一概而论,源自《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多形容不分性质﹑不加区别地处理事情或问题。

千里之驹,源自《楚辞·卜居》:“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之凫。”比喻英俊的少年。

还有“斑驳陆离﹑贝阙珠宫﹑尺短寸长﹑春兰秋菊﹑遁世绝俗﹑何去何从﹑狐死首丘﹑怀瑾握瑜﹑黄钟毁弃﹑吉日良辰﹑竭忠尽智﹑九死不悔﹑举世混浊﹑溘然长逝﹑瓦釜雷鸣﹑心烦意乱﹑乐不可言﹑深不可测﹑弹冠振衣﹑上下求索﹑刓方为圆﹑颜色憔悴﹑阴阳易位﹑郁郁寡欢﹑瞻前顾后﹑吹气如兰﹑流金铄石﹑怦然心动﹑曲高和寡﹑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引商刻羽”等成语都出自《楚辞》。

③汉魏六朝诗歌。

洞房花烛,源自《和咏舞》:“洞房花烛明,燕余双舞轻。”形容结婚的景象。现多指新婚。

对酒当歌,源自《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喻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

顾影自怜,源自《赴洛道中作》:“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比喻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黯然销魂,源自《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比喻心神沮丧得像丢了魂似的。多用于描写别离时极度愁苦或悲伤的凄然之情。

良辰美景,源自《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比喻美好的时刻和宜人的景色。

还有“藏龙卧虎﹑乘车戴笠﹑明眸皓齿﹑风流云散﹑鹤发鸡皮﹑劳燕分飞﹑龙盘虎踞﹑幕天席地﹑曲尽其妙﹑翩若惊鸿﹑日薄西山﹑天各一方﹑推波助澜﹑五光十色﹑舞衫歌扇﹑狭路相逢﹑小家碧玉﹑欣欣向荣﹑秀色可餐﹑仪态万方﹑抑扬顿挫﹑月明星稀”等成语都来源于汉魏六朝时期的诗歌。

④唐诗(以李白﹑杜甫﹑白居易诗作为例)。

李白诗作:

事往日迁,源自《雪谗诗赠友人》:“感悟遂晚,事往日迁。”指事情和时光都已过去。

卓绝千古,源自《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卓绝千古,声凌浮云。”比喻超过以往的一切人。

两小无猜,源自《长干行》:“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释义男女小的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没有猜疑。

地崩山摧,源自《蜀道难》:“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释义土地崩裂,山岭倒塌。多形容巨大变故。

抽刀断水,源自《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释义抽出刀来要斩断流水。比喻无济于事,反会加速事态的发展。

摧眉折腰,源自《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指低眉弯腰。形容没有骨气,巴结奉承。

飞流直下,源自《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形容瀑布或河水垂直泻下的壮观景象。

扬眉吐气,源自《与韩荆州书》:“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

钟鼓馔玉,源自《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指鸣钟鼓,食珍馐。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

笔走龙蛇,源自《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指笔一挥动就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形容书法生动而有气势﹑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笔势雄健活泼。

九天揽月,源自《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指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

一泻千里,源自《赠从弟宣州长史昭》:“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形容文笔气势奔放。

弹剑作歌,源自《行路难·其二》:“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比喻怀才不遇。

还有“刻骨铭心﹑清风朗月﹑清新俊逸﹑杀人如麻﹑桃花流水﹑天伦之乐﹑仙风道骨﹑扬眉吐气”等成语都是源于李白的诗作。

杜甫诗作:

惨淡经营,源自《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意为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发人深省,源自《游龙门奉先寺》:“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意为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

风吹雨打,源自《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比喻遭受摧残﹑迫害或磨难。

古稀之年,源自《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指人活到七十岁。

家书抵万金,源自《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常用来形容异乡游子对亲友的思念,或收到家书时的欢欣喜悦。

倾盆大雨,源自《白帝》:“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形容雨下得又大又猛。

望眼欲穿,源自《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旧好肠堪断,新愁眼欲穿。”形容盼望﹑想念的迫切。

还有“哀丝豪竹﹑白云苍狗﹑别开生面﹑冰雪聪明﹑并蒂芙蓉﹑不废江河﹑春树暮云﹑衮衮诸公﹑擒贼擒王﹑蜻蜓点水﹑日暮途穷﹑弱不禁风﹑雾里看花﹑寻花问柳﹑英姿飒爽”等成语也是源于杜甫诗作。

白居易诗作:

百身莫赎,源自《祭崔相公文》:“丘园未归,馆舍先捐。百身莫赎,一梦不还。”指拿一百个我,也无法把你换回来了。表示极沉痛地悼念。

碧落黄泉,源自《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泛指宇宙的各个角落。

嘲风咏月,源自《与元九书》:“陵夷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荡然无存,源自《议碑碣词赋》:“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雕章镂句,源自《策林四·议文章碑碣词赋》:“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虽雕章镂句,将焉用之。”指文章的词句刻意修饰。

海角天涯,源自《浔阳春·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极远,或事物的尽头。

还有“急中生智﹑惊天动地﹑梨花带雨﹑扪心无愧﹑千呼万唤﹑未老先衰﹑逍遥自在﹑虚无缥缈﹑一事无成”等成语都源自白居易的诗作。

⑤宋词(以苏轼﹑辛弃疾﹑柳永词作为例)

苏轼词作:

龙蛇飞动,源自《西江月·平山堂》:“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形容书法气势奔放,笔力劲健。

风流人物,源自《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

淡妆浓抹,源自《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指淡雅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饰打扮。

琼楼玉宇,源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指仙界楼台或月中宫殿。也形容瑰丽堂皇的建筑物。

悲欢离合,源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余音袅袅,源自《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环肥燕瘦,源自《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志,玉环飞燕谁敢憎。”环,指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燕,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形容女子体态不同而各有其风韵。也比喻艺术作品风格﹑流派各具特点,各擅其美。

一刻千金,源自《春夜》:“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形容时间非常宝贵。

巧取豪夺,源自《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

万人空巷,源自《八月十七复登望海楼》:“赖有明朝看潮在,万人空巷斗新妆。”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大江东去,源自《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指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后借用为词牌名。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

蝇头微利,源自《满庭芳》:“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指如同苍蝇头那样的小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辛弃疾词作:

暗香疏影,源自《和傅岩叟梅花》:“月澹黄昏欲雪时,小窗犹欠岁寒枝。暗香疏影无人处,唯有西湖处士知。”原形容梅花的姿态和香味,后用作梅花的代称。

百无是处,源自《浣溪沙·漫兴作》:“一似旧时春意思,百无是处老形骸,也曾头上带花来。”形容全都是错的,没有一点对的地方。

残民害物,源自《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州以趣办财赋为急,县有残民害物之罪,而吏不敢问。”意为摧残百姓,损害财物。

孤注一掷,源自《九议》:“于是乎‘为国生事’之说起焉,‘孤注一掷’之喻出焉。”指把所有的钱一次押上去决一输赢。比喻倾尽全力冒险行事以求侥幸成功。

会少离多,源自《蝶恋花·送祐之弟》:“会少离多看两鬓,万缕千丝,何况新来病。”感慨人生聚散无常或别离之苦。

光复旧物,源自《美芹十论》:“臣愿陛下姑以光复旧物而自期。”指收复曾被敌人侵占的祖国山河。

海誓山盟,源自《南乡子·赠妓》:“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还有“佳人薄命﹑眉来眼去﹑千丝万缕﹑谈笑风生﹑无病呻吟﹑舞榭歌台﹑小巧玲珑﹑野草闲花﹑指日可下”等成语都来源于辛弃疾的词作。

柳永词作:

惨绿愁红,源自《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

文期酒会,源自《玉蝴蝶》:“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指定期举行的诗酒集会。

朝思暮想,源自《大石调·倾杯乐》:“朝思暮想,自家空恁添情瘦。”指早晚都想念。形容非常想念或经常想着某一件事。

⑥元曲。

鞍马劳顿,源自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兴儿,我一路上鞍马劳顿,我权且歇息。”指骑马赶路过久,劳累疲困。形容旅途劳累。

八面威风,源自郑德辉《三战吕布》第三折:“托赖着真天子百灵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指各个方面都很威风。形容神气足,声势盛。

不由分说,源自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怎么不由分说,便将我飞拳走踢只是打?”指不容人分辩解释。

残花败柳,源自白朴《墙头马上》第三折:“休把似残花败柳冤仇结,我与你生男长女填还彻,指望生则同衾,死则共穴。”指凋残的柳树,残败了的花。旧时用以比喻生活放荡或被蹂躏遗弃的女子。

大吹大擂,源自王实甫《丽春堂》第四折:“赐你黄金千两,香酒百瓶,就在丽春堂大吹大擂,做一个庆喜的筵席。”指许多乐器同时吹打。比喻大肆宣扬。

鬼使神差,源自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也不是提鱼穿柳欢心大,也不是鬼使神差。”指好像有鬼神在支使着一样,不自觉地做了原先没想到要做的事。

还有“安营扎寨﹑独占鳌头﹑狐群狗党﹑虎头蛇尾﹑欢天喜地﹑济困扶危﹑将计就计﹑金蝉脱壳﹑里应外合﹑两面三刀﹑灵丹妙药﹑马不停蹄﹑眉清目秀﹑欺软怕硬﹑千刀万剐﹑屈打成招﹑人命关天﹑失魂落魄﹑死心塌地﹑贪官污吏﹑天理难容﹑铜墙铁壁﹑头疼脑热﹑推三阻四﹑洗耳恭听﹑信口开河﹑引狼入室”等成语都出自元代的散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