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极地研究组织与机构

国际极地研究组织与机构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事会主席一职由八个成员国家每两年轮流担任。其次,在北极理事会中,北极地区的原住民组织的地位得到较大提升。AARI工作人员准备充分的材料,以证实北极俄罗斯大陆架的外部边界。

国际极地研究组织与机构

注:按照机构名称的汉语拼音排序。

1.澳大利亚南极气候与生态系统合作研究中心(CRC,http://acecrc.org.au/about/)

南极气候和生态系统CRC是澳大利亚了解南极地区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主要工具。研究中心的目的是为政府和行业提供有关气候变化可能影响的准确,及时和可行的信息。

高质量的科学研究需要高水平的合作。南极是一个极端的环境,CRC在那里研究的气候过程和生态系统,并不涉及国家和制度边界。研究中心由七个核心合作伙伴和十三个支持合作伙伴组成,长期以来建成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基础。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取专业知识和支持促进了科学成果的获取。气候与生态合作研究中心的建立得到了澳大利亚政府的支持。CRC的研究项目范围广泛且多学科。

2.北极理事会(https://www.arctic-council.org/index.php/en/about-us)

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又译为北极议会、北极委员会、北极协会。北极理事会是由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北欧五国(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冰岛)八个领土处于北极圈的国家组成的政府间论坛,于1996年9月在加拿大渥太华成立,是一个高层次国际论坛,关注邻近北极的政府和本地人所面对的问题。其宗旨是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促进该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福利方面的持续发展。理事会主席一职由八个成员国家每两年轮流担任。2013年5月15日,意大利、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新加坡成为理事会正式观察员国。

北极理事会的成员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挪威、瑞典、丹麦、芬兰和冰岛。

北极理事会的会议制度为:北极理事会成员国外长会议每两年举行一次。

北极理事会的特点:

首先,北极理事会的成立提升了北极治理的机制化程度,尽管北极理事会还是秉承《北极环境保护战略》以宣言的形式而非国际条约的形式成立,但北极理事会作为一个国际实体(international entity),在协调北极八国就共同关切议题采取行动以及促进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北极环境保护战略》无可比拟的作用。

其次,在北极理事会中,北极地区的原住民组织的地位得到较大提升。在北极理事会框架下,依据《渥太华宣言》之规定,北极地区的原住民组织在北极理事会中被赋予了永久参与方的地位,永久参与方可以参与理事会的所有活动和讨论,理事会的任何决议应事先咨询其意见;虽然永久参与方没有正式的投票权,但这一变化就使得原住民的诉求将在理事会的决策中得到更为充分的考虑。

3.冰岛海洋研究所(MRI,http://www.hafro.is/undir_eng.php?ID=2&REF=1)

冰岛海洋研究所(Marine Research Institute,MRI)是冰岛渔业部下属政府机构。该机构在1965年成立,主要负责开展各种海洋研究,并向政府提供海洋资源和环境研究的科学建议。该研究所拥有约130名员工,2艘科考船,5家分部和海水养殖实验室。

冰岛海洋研究所三个主要活动领域:

(1)对冰岛周围和生物资源的海洋环境进行调研;

(2)向政府提供渔获量咨询意见;

(3)通告政府,渔业部门和公众有关海洋及其生物资源信息。

4.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冰和气候研究中(http://www.iceandclimate.nbi.ku.dk/about_centre/)

温室气体的积聚正在极大地改变着地球的气候。关于全球温度的预计增加是否会融化格陵兰冰盖,并将海平面增加几米,这是一个激烈的争论。迫切需要更好地了解过去的气候并改善未来的气候预测。

冰芯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全面气候历史,并记录了耦合大气——海冰系统的全部动态。我们的愿景是通过研究冰芯,开发模型来解释观测和预测冰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从而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当前和过去的温暖间冰期。

该中心将领导国际上最先进的气候研究,协调格陵兰深冰核的钻探(NEEM项目是最新的),并成为丹麦极地和冰盖研究的焦点。

5.德国极地与海洋研究中心: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AWI,https://www.awi.de/en.html)

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AWI)是世界上极少数在北极和南极同样活跃的科学机构之一。它在协调德国极地研究工作的同时还在北海和与德国相邻的沿海地区开展研究。

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AWI)结合创新的方法,完善的研究基础设施和多年的专业知识,几乎探索了地球系统的所有方面:从大气层到海底。

6.亚马尔—涅涅茨州北极科学研究中心(http://www.arctic89.ru)

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北极科学研究中心”隶属于自治州政府,于2010年在州长的倡议下成立,并成为该地区第一个广泛的科学机构。它包括区域研究,考古学和人种学,环境监测生物医学技术等部门。该机构团结已经在该地区工作的科学家,为吸引其他地区的年轻专家创造条件,并为亚马尔自治区的专业科学家群体的出现奠定基础。

7.俄罗斯地理学会(http://www.rgo.ru)

俄罗斯地理学会为俄罗斯、乌拉尔西伯利亚远东、中亚、高加索、伊朗、印度、新几内亚、极地国家和其他地区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奠定了国家储备业务的基础。

俄罗斯地理学会汇集世界上最古老的地域的地理和相关科学领域的专家,以及爱好者、旅行者、环保人士、社会活动家、想要了解俄罗斯的新东西并愿意帮助保护自然资源的人。

8.俄罗斯科学院南北极研究所(AARI,http://www.aari.ru/)

国家研究中心“北极和南极研究所”是俄罗斯极地科学研究的领导者。

该研究所每年在北极地区进行数十次探险,其中“北极”漂流极地站的工作占据特殊地位。大气、冰盖、海洋环境和冰川过程的数据能够为实施国家碳氢化合物提取和运输项目选择最佳解决方案。AARI工作人员准备充分的材料,以证实北极俄罗斯大陆架的外部边界。

五个俄罗斯站在南极洲不断运营,在季节性站点和基地开展工作。AARI的科学家研究地球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水文气象和生物物理过程和现象的主要规律,该研究所的专家对南大洋、北大西洋、北冰洋水域的水文状况,海洋学和水文特征进行研究,包括其边缘海域,北极河流的集水区和河口,以及俄罗斯联邦的其他冻结水域,航空气象制度和自由大气过程的研究和极地地区的表面大气以及高层大气和近地空间的研究。

AARI的主要科学家对我们这个星球的极地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与全球过程相联系。该研究所为在北极和南极,俄罗斯联邦冰冻海域水域,监测极地环境状况的方法,技术手段(航空航天)、冰,水文,海洋学,气象和生物物理过程和现象的诊断,计算和预测创建方法等)。

该研究所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为水文气象学和相关领域的信息支持创建系统,方法,技术,软件和硬件。近几十年来,在北极和南极的水文气象网络的现代化和自动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所有这一切使研究所能够在北极和远东海域的航运,钻井和采矿平台的水文气象支持运营中发挥主导作用。

该研究所的应用研究涉及冰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以及近海物体与冰的相互作用以及国家水文气象检查的可行性研究,建设项目和调查,以及极地地区的其他类型的经济和防御活动,包括大陆架和俄罗斯联邦冰冻海岸。该研究所活动的优先方向是工程—水文气象和工程—生态调查,设计和建造海岸和陆架上的设施和结构。

AARI是应用冰研究的公认领导者,支持最大型的海上项目。该研究所进行了数十次探险,并为复杂海上结构的设计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9.法国保罗·埃米尔·维克多极地研究所

(IPEV,http://www.amaepf.fr/index.phphttp://www.taaf.fr/)

法国极地研究所(Institut Polaire Français Paul-Emile Victor(IPEV))是促进法国在极地地区研究的资源机构。IPEV提供人力,后勤和技术资源和资金,但也为发展国家的极地和次极地科学研究设定了必要的法律框架。

IPEV总部位于布雷斯特。其常驻团队约50人,管理组织科学考察所需的资源和设施,包括在极地地区建立的六个法国站(一个在北极,两个在南极,三个在亚南极岛),极地船只星盘和海洋船(Marion Dufresne)。平均每年支持和实施80个科学计划。

历史沿革:1992年1月,法国极地研究与技术研究所(IFRTP)诞生于法国南部,与研究南极地区的TAAF和法国极地探险组织EPF的研究任务相融合。IFRTP于1993年在布雷斯特成立,于2002年1月以Institut polaire français Paul-ÉmileVictor(IPEV)的名义存在。

10.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网站:https://wwz.ifremer.fr/)

法国国家海洋研究机构。1984年6月由原在布雷斯特的法国国家海洋开发中心(CNEXO)和南特海洋渔业科学技术研究所(ISTPM)合并而成,简称IFREMER。研究院受法国工业科研部和海洋国务秘书处双重领导,研究海洋开发技术和应用性海洋科学。具体工作任务有:制订和协调海洋开发计划,审议和决定其下属机构的海洋研究与开发计划,研制用于海洋开发与研究的仪器和设备,参加海洋开发的国际合作计划,促进法国海洋科学应用技术或工业产品的出口。

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有渔业和海洋生物、环境和海洋研究、海洋技术3个业务部门。下设5个研究中心:布雷斯特中心(即布列塔尼海洋科学中心),滨海布洛涅中心(以水产研究为主),南特中心(即南特海洋渔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土伦中心(即地中海海洋科学基地),塔希提中心(即太平洋海洋科学中心),分别从事海洋科学和技术研究。这些机构自建立以来,在海洋生态、渔业、水产养殖、潜水技术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该院拥有包括“让·夏尔科”号在内的海洋调查船13艘,以及“新纳”号等潜水器。

11.芬兰拉普兰大学北极中心(https://www.ulapland.fi/InEnglish/About-us)

拉普兰大学(University of Lapland)位于芬兰的罗瓦涅米,建校于1979年,坐落在北极圈上,是全欧洲地理位置最北的大学,在芬兰排名前十,和赫尔辛基大学、奥卢大学、坦佩雷大学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建校初期,拉普兰大学只有300人,而今已有3600多学生和600多名教职员工。拉普兰大学已成为全芬兰最出名的大学之一。

拉普兰大学还有着极其尖端的研究设备和队伍,尤其体现在艺术和设计、教育、旅游业、国际法学、环境理论和应用等方面。

1992年,拉普兰大学成立了北极中心这一开放式研究机构。北极中心设有永久展览区,生动地展示了北极地区的自然和生命的演变过程、人类与北极的相互关系。展览厅还收集了生活在北极地区土著民族爱斯基摩和拉普人的文物,记录了他们的传统和风俗习惯。拉普兰大学还以优美的雪景和罕见的北极光出名。在拉普兰大学所在的罗瓦涅米地区,圣诞老人、午夜太阳、北极光都相当出名。

12.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https://iasc.info/outreach/news-archive)

IASC于1990年由8个北极国家的代表建立。从那时起,IASC已经发展成为北极的主要国际科学组织,其成员今天包括23个参与北极研究的国家。

IASC的使命是鼓励和促进北极研究的各个方面的合作。IASC的主要科学工作机构是五个工作组:大气、冰冻圈、海洋、社会和人类以及陆地科学。这些小组制定他们的工作计划和开展跨学科合作。他们向IASC理事会提供咨询,确定和制定科学计划,确定并推进研究重点,鼓励科学主导的项目,并促进培养未来的北极科学家。

总的来说,IASC促进和支持前沿跨学科研究,以便建立对北极地区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的更深入的科学理解的机制。

IASC的主要活动:

1.协调对北极科学现状的关注来确定研究重点。例如,其领导的ICARP(关于北极研究计划的国际会议)每10年进行一次(1995年,2005年和2015年)。

2.促进主要的国际研究项目,如MOSAIC(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移观测站)和极地预测年项目(YOPP)。

3.与当地合作伙伴一起召集和共同组织年度北极科学高峰周会议(ASSW),与战略伙伴一起举办两年一度的北极观测峰会(AOS),并通过其工作组举办科学研讨会。

4.通过支持SAON(持续北极观测网络)和ADC(北极数据委员会),促进观测、监测和数据管理

5.是北极理事会的一个被认可的观察员和科学顾问组织,对北极理事会科学合作工作队等活动作出贡献。

6.提供科学建议,比如为诸如北极淡水合成(AFS)、北极人类发展报告(AHDR)和北极雪、水、冰和冻土(SWIPA)报告的合成作出贡献。

7.通过IASC奖学金项目和提供差旅资助来自持年轻北极学者。

13.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MNAP,https://www.comnap.aq/SitePages/Home.aspx)

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MNAP)是各国主管南极事务的部门负责人的组织。成立于1988年,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致力于提供一个论坛,使各成员国有关南极的问题能及时、有效、和谐地加以讨论并得到解决。本届会议的主要议题有:在南极提供医疗保障、空中保障、先进的能源资源、在南极水域的航行、垃圾处理技术。

14.国际南极数据管理联合委员会(JCADM)

南极数据管理联合委员会(JCADM)由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和国家南极计划管理委员会(COMNAP)于1997年成立。在南极洲开展和协调科学研究,拥有31个国家的成员,促进科学研究,重视物流和安全。

JCADM的成员由国家南极数据中心(NADC)的管理人员(如果相关国家的NADC尚未成立,则为相关的国家联系人)组成。

目前有30个国家参与JCADM:阿根廷、爱沙尼亚、韩国、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芬兰、马来西亚、西班牙、乌拉圭、比利时、法国、荷兰、南非、保加利亚、德国、新西兰、瑞典、加拿大、印度、挪威、瑞士、智利、意大利、秘鲁、乌克兰、中国、日本、波兰、英国

JCADM职权范围:就数据管理问题向SCAR和COMNAP提供建议、促进南极科学界的数据管理、招募和协助国家南极数据中心(NADC)、建议并协助制定(国家)南极数据管理政策和优先事项、协调南极数据集主目录的建设、进一步的数据访问、南极数据集主目录(AMD)南极和南大洋数据集描述的全球清单、在线可搜索的南极数据集描述数据库:数据集描述采用目录交换格式(DIF)、包含超过3500个数据集描述,是南极数据集描述的最大目录,由美国宇航局的全球变化主目录(GCMD)主办。

15.韩国极地研究所(KOPRI,http://eng.kopri.re.kr/)

韩国极地研究所位于韩国仁川市,以扩大国家范围内的极地活动,和取得国际水平的极地研究成果为目标。于1990年成为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的正会员(世界第22个正会员),2002年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于2009年成功建造韩国第一艘碎冰研究船ARAON号,多次派越冬队到南极和北极进行考察和研究。现有极地气候科学研究部、极地地球程序研究部、极地生命科学研究部、极地海洋科学研究部、极地古环境研究部、韩国航道事业团、海水面变动预测事业团等多个研究部门和两个南极科学基地(1988年建成的南极世宗科学基地和2014年建成的张保臯科学基地)、一个北极科学基地(2002年建成的北极茶山科学基地)。

16.罗伯特普利兹克陨石和极地研究中心(https://meteorites.fieldmuseum.org/node/16)

罗伯特·普利兹克陨石与极地研究中心于2009年在菲尔德博物馆成立,通过Tawani基金会提供的730万美元赠款。菲尔德博物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陨石收藏品之一。Tawani基金会由芝加哥投资者和慈善家COL(IL)James N.Pritzker IL ARNG(Ret。)创立,他对陨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参加了南极洲的探险活动。捐赠基金在该博物馆建立了罗伯特A.普利兹克陨石和极地研究中心,以詹姆斯·普利兹克的父亲的名字命名,其中包括负责策展人、收藏经理和兼职策展人的学术工资。

该中心重点关注陨石学和宇宙化学研究,特别是太阳谷物研究“实验室中的天体物理学”以及通过化石陨石,微陨石和陆地撞击坑向地球传播外星物质的研究。该中心还与SETI研究所和印度地质调查局合作进行极地研究。

除了研究,该中心还与大学合作伙伴一起从事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以及公共宣传活动。该中心与菲尔德博物馆的教育部合作,参与教育工作者,教师,高中学生的教育和家庭外的专业发展。

17.美国北极研究协会(ARCUS,http://www.arcus.org/)

自1988年以来,美利坚合众国北极研究联合会(ARCUS)一直在持续北极研究。该协会将北极研究与组织、学科、地理、部门、知识体系和文化联系起来。ARCUS以美国为基础,是一个全球联系,多元化的美国研究机构,得到政府机构,基金会和其他对北极相关研究持有热情的人的支持。

北极土著文化,技术和教育。这是科学家,工程师,教育工作者和土著科学家的主要问题。

为了进一步全面了解北极,ARCUS与其他组织机构一起工作,如美国北极研究委员会(USARC)、极地研究委员会(PRB)、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极地青年职业科学家委员会(APECS)、北极大学(UArctic)和极地教育国际(PEI)等。

ARCUS的目标是研究北极土著文化:土著拥有自己的方法,验证和评估过程;土著社区驱动的研究;土著社区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重点关注交叉参与和额外努力的机制。

ARCUS核心价值:

1.共享知识

2.透明度

3.多知识和跨学科合作

4.知情决策

5.ARCUS使命

6.促进美国的跨领域知识,研究,交流和教育。

ARCUS目标:

1.网络-ARCUS将成为一个更广泛,更具包容性的社区,致力于北极研究。

2.ARCUS将成为双向沟通的持有者。

3.ARCUS将领导支持研究社区和促进合作。

4.ARCUS总部位于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www.xing528.com)

18.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伯德极地研究中心(Byrd Polar Research Center,https://byrd.osu.edu/)

伯德极地和气候研究中心以探险家海军上将Richard E.Byrd的名字命名,近60年来一直是极地,高山和气候研究的国际领导者。我们从事前沿研究,教育和外展活动,以加强俄勒冈州立大学的计划:极地和高山地区,冰冻圈过程,过去气候的重建,气候变化和变化以及气候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我们是一个由科学家组成的协作、跨学科和包容性的社区,拥有专业的项目支持,专业设施和协同计划,可与不同的受众进行互动。

19.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Marine

1980年5月20日,为保护与合理利用南极海洋生物资源,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签署了《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中规定,各缔约方特设立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目的是管理南极海域生物资源。该委员会是《南极条约》框架下管理海洋生物资源的唯一多边机构。

秘书处

委员会应根据其确定的程序、条款和条件,任命一名执行秘书,为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服务。执行秘书的任期为4年,可以连任。

委员会应根据需要确定秘书处工作人员的编制,执行秘书应根据委员会确定的有关规则、程序、条款和条件,任命、指导和监督上述工作人员。

执行秘书和秘书处应行使委员会委托的职能。

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的正式语言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全体成员

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智利、中国、欧洲联盟、法国、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纳米比亚、新西兰、挪威、波兰、俄罗斯、南非、西班牙、瑞典、乌克兰、英国、美国、乌拉圭。

加入国

保加利亚、加拿大、库克群岛、芬兰、希腊、毛里求斯、荷兰、巴基斯坦、巴拿马、秘鲁、瓦努阿图、巴拿马。

20.南极条约协商会议(ATCM)

1959年12月1日由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兰西共和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后分裂出15个国家:东斯拉夫三国波罗的海三国、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摩尔多瓦)、英国和美国等国建立,承认南极洲永远继续专用于和平目的和不成为国际纠纷的场所或对象,是符合全人类的利益的;确认在南极洲进行科学调查方面的国际合作对科学知识有重大的贡献。旨在约束各国在南极洲这块地球上唯一一块没有常住人口的大陆上的活动,确保各国对南极洲的尊重。该条约中规定,南极洲是指南纬60°以南的所有地区,包括冰架,总面积约5200万平方公里。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促进在南极洲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冻结目前领土所有权的主张,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作。

该公约1959年12月1日订于华盛顿,1961年6月23日生效。1983年6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向加入国政府交存加入书,并自该日起对我国生效。

21.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简称SCAR)是管理南极科学事务的民间科学团体。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属下的一个多学科科学委员会。它是国际南极科学的最高学术权威机构,负责国际南极研究计划的制定、启动、推进和协调。通过每两年一次的大会和组织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定期发布国际南极研究的最新发现,并提出南极科学研究新的优先领域,为其成员国指明研究方向。

1957年9月,国际科学联合会决定邀请在南极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12个国家建立一个组织,以代替国际地球物理年特别委员会,这就是后来的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有关南极的外交活动事务是在《南极条约》的协商会议上进行的,而与南极科学研究有关的问题则是由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进行管理的。实际上,《南极条约》中关于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方面的信息都是由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提供的。建立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目的是为了南极系统的科学研究,它是个永久性的组织,现在已经成为南极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于1986年成为SCAR正式成员国。

“SCAR”下设3个常设科学组,分别是:

地球科学常设科学组(Ceosciences Standing Scientific Gmup-SSG),由有关国家、相关领域的科学家组成,如测绘学科学家、地理学家、地球物理学者、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等,专门负责地球科学方面的研究、协调等工作。

其他常设科学工作组:生命科学常设科学组(LSSSG);物理科学常设科学组(PSSSG)。

2002年,在上海召开的SCAR大会上,为适应极地学科发展所需,“SCAR”对工作组的机构设置进行了合并重组,将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工作组(The Working Group on Geodes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WGGG)归并入地球科学常设工作组(Globe Science Standing Group-GSSG)。

在2002年之前,SCAR下设的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工作组(WGGGI)的代表,由各国相关组织派员参加,负责协调南极科学考察活动所需的大地测量基础框架、地图测绘等,并发布南极地理信息,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工作组各国国家常设代表名单。

22.挪威极地研究所(Norwegian Polar Institute,网站:http://www.npolar.no/en/)

挪威极地研究所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06年至1907年对斯瓦尔巴特地区的科研探险,随后,1928年挪威极地研究所正式成立,并于1998年从奥斯陆迁往特罗姆瑟。研究所隶属于挪威环境部,主要负责北极地区的环境监测、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工作,并就北极地区的相关问题对挪威当局提出建议。

挪威极地研究所对北极冰川和生物的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2009年3月,研究所专门成立了“冰、气候和生态系统研究中心”(Centre for Ice,Climate and Ecosystems),简称ICE,该中心的研究工作将集中在北极海冰的变化过程,同时关注南极冰盖及其与海洋间的相互作用。

23.挪威南森研究所(The Fridtjof Nansen Institute(FNI),https://www.fni.no/about-fni/)

弗里德约夫·南森研究所(FNI)是一个独立的基金会,致力于国际环境,能源和资源管理政治和法律的研究。在这个框架内,该研究所的研究主要围绕七个重点进行:全球环境治理和法律、气候变化、海洋法和海洋事务、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极地和俄罗斯政治、欧洲的能源和环境、中国的能源和环境。

研究所主要学科是政治学和国际法,但FNI研究人员还拥有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和社会人类学学位,并在俄罗斯和中国拥有特殊的语言沟通能力。FNI目前拥有约35名员工,其中包括约25名全职研究人员和3~6名学生。

FNI的活动包括学术研究,合同研究,调查和评估。

FNI的资金来源包括挪威研究委员会,挪威各公共机构,商业协会和私营公司,欧盟委员会和国际研究基金会。

FNI与挪威和国外的其他研究机构和个人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它致力于向用户以及广大公众提供其相关专业知识。

24.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网站:http://www.nipr.ac.jp/)

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设立于1973年9月23日,是以“进行极地观测与综合研究”为目的的大学共同利用机构,其创办宗旨是通过国内共同研究及国际共同研究,强化全国大学的研究能力。本研究所也是全国唯一进行极地的综合性研究的研究所。

本研究所的研究对象是以极地为中心的全球规模的环境变化,因此国际合作是不可或缺的。本研究所于1992年加入IASC(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依托国际科学会议(ICSU)旗下的SCAR(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IASC(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SCOSTEP(太阳地球系物理学科学委员会)等学术组织构成的框架,与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进行观察研究的同时,努力追求世界先进的“极地特色”的科学知识。

创立以来,本研究所团队积极派出检测团队赴南极和北极考察,并建立了南极ASUKA基地(1985年)、北极Ny-Ålesund基地(1991年)等多个极地观测基地。2009年,新SHIRASE号南极监测船正式投入使用。随着2018年极地环境数据科学中心的成立,本研究所与该中心紧密合作,开展了“南极造成的地球系统变化”、“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挑战(ArCS)”等主题的极地研究项目。

25.瑞典极地研究秘书处(http://www.polar.se/english/index.htm)

瑞典极地研究秘书处是一个促进和协调瑞典极地研究的政府机构。这包括规划研究与开发,以及组织和领导北极和南极洲的研究探险。

瑞典政府已任命下列人士为瑞典极地研究秘书处咨询委员会成员:

斯蒂芬·克劳什,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

列那·噶斯塔福生,优米欧大学教授兼前副校长。

安娜·佐伯,瑞典海洋与水管理局科学事务部主任。

连那德·诺希,瑞典国家空间委员会前科学主任。

彼得·斯科特,优米欧大学(Arcum)北极研究中心教授。

伊娃·桑拿罗夫,瑞典环境保护局系主任。

妮娜·沃木慈,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科学,技术和环境历史系主任。

26.斯科特极地研究中心(Scott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SPRI),网站:https://www.spri.cam.ac.uk/)

是英国剑桥大学地理学系下辖的科研机构,研究世界各地极地与冰河学。SPRI成立于1920年,纪念在南极探险归途中罹难的罗伯特·法尔肯·史考特和他的队员们。SPRI还主持国际冰川学会和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秘书处,是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极地观测与模拟中心的一部分。

研究议题涉及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环境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机构人员约60人,由学者、图书馆人员、职员和研究生组成。SPRI宣称拥有最完善的极地图书与档案资料。除了学术书籍和期刊,在极地探险资料上,有特别丰富的馆藏。包括采访曾待在极地多年的研究计划。也是国际科学理事会下辖的世界冰河资料中心总部。

27.斯特凡森北极研究所(SAI,http://www.svs.is/en/about-us)

斯特凡森北极研究所(SAI)成立于1998年,位于冰岛阿库雷里,是冰岛环境和自然资源部内的一个独立的政府研究机构。参见斯特凡森北极研究所法案和冰岛北极事务联合委员会。SAI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来了解北极圈的人与环境关系。特别强调有关经济系统和人类发展,海洋资源治理,农业系统政治生态以及过去和现在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的研究和科学评估。

阿库雷里是冰岛北部的首都,也是越来越多的北极活动和活动中心。这个友好的小镇因举办有关北极问题的研讨会,会议和讲座而享有盛誉。

北极理事会的两个秘书处与研究所位于同一建筑物(Borgir):北极动植物保护区(CAFF)和北极海洋环境保护区(PAME)。冰岛北极合作网络以及2017年1月1日起,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秘书处设在Borgir。

28.维多利亚大学南极研究中心(ARC,https://www.victoria.ac.nz/antarctic)

维多利亚大学南极研究中心被公认为南极研究的世界领先者。

南极研究中心(ARC)是科学学院的卓越研究中心,直接向科学院院长报告。它与地理,环境和地球科学学院并行,学院的工作人员和设施共享。

该中心还为沉积学,冰川学,古气候学和南极事务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和研究监督做出贡献。

2004年7月,咨询委员会通过了南极研究中心的任务:研究南极地球科学领域,重点关注过去的气候历史进程及其对新西兰及全球气候的影响,因此:

提供与中心研究相关的大学教学服务;

按要求就南极问题向政府提出建议;

促进南极研究及其对社会的价值。

ARC旨在提高对南极气候历史和冰盖过程及其对新西兰和地球系统影响的认识。中心的研究为年轻研究人员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机会,中心是国际气候变化评估的良好平台,并将帮助建立一个更具弹性的新西兰。

资源

南极研究中心(ARC)目前由Andrew Mackintosh教授执导。该中心拥有一个地图库,以及一系列专门用于极地海洋研究的设备。这些物品包括冰和热水钻,绞车,海洋仪器和GPS测量设备。

自1957年以来,维多利亚大学的工作人员和学生每年都要参加各种研究项目的实地研究。结果报告在学生论文和科学论文中。

新的研究提案

实地研究提案必须提交给新西兰。项目批准后,新西兰承诺向南极洲研究提供旅行,食品和住宿。但是,必须从政府研究经费等其他来源获得资金,资金资助住宿,生活用品和往返克赖斯特彻奇的交通以及购买科学设备的费用。

29.新西兰南极研究所(NZARI,http://nzari.aq/)

新西兰南极研究所的愿景是:在气候变化的挑战扩大之前,新知识促使人类采取行动。

研究的重点是南极洲和南大洋:气候变化带来的一些重大影响的来源,特别是罗斯海区,南大洋到达罗斯冰架下方最南端(南纬85度)。

研究所使命是在新西兰建立世界领先的研究团队,以解决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促进新西兰的研究,促使社区,政策制定者和领导者采取行动。

研究有关南极洲变化及其不断变化的环境对新西兰及其他地区的后果,组织寻求为NZARI提供资金的机构与个人。

NZARI的资金来源于慈善信托基金。

30.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CNARC,https://www.cnarc.info/)

2013年12月10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冰岛研究中心等10家来自中国和北欧五国(冰岛、丹麦、芬兰、挪威、瑞典)的北极研究机构在上海签署协议,宣告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极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据介绍,作为中国和北欧五国开展北极研究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北极研究中心将致力于增进各方对北极及其全球影响的认识、理解,促进在全球意义下北欧北极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与北极的协调发展,并将围绕北欧北极以及国际北极热点和重大问题,推动北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北极资源、航运和经济合作、北极政策与立法等方向的合作研究和国际交流。据悉,北极研究中心开展合作研究的形式包括:围绕合作主题组织合作研究课题;为中国和北欧国家的学者和研究生提供访问学者津贴和奖学金,发展北极研究合作网络,开拓北极研究前沿;定期组织中国—北欧北极合作研讨会及相关工作会议;支持中国和北欧国家之间的北极文化交流与信息共享。北极研究中心设立成员机构会议和秘书处。成员机构会议由来自中国和北欧国家的成员机构指定代表组成,秘书处设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31.中国香港极地问题研究中心(http://www.hkpri.org)

香港极地研究中心于2015年成立,是香港特区唯一的极地科研单位。研究中心致力于召集香港科学家与专家,发挥一国两制优势和香港人灵活拼搏的精神,实施“胸怀大志,勇闯巅峰”的计划,期望为国家,为港澳台地区打造科研文化品牌,作出切实的科研成果,积极培育优秀人才,推动国家迈向小康、富强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香港极地研究中心训练来自不同阶层、胸怀大志、积极关心地球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杰出领袖。通过学习、体验、反思、团队合作、调研、大脑风暴和文化交流等活动,提升他们的全球视野、磨炼意志力,并通过实际参与科学与环境研究,推动思想创新和增强决策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青年。

香港极地研究中心于2018年在挪威斯瓦尔巴德群岛建立了极地研究所“紫荆站”,位于北纬78度13分,紫荆站与中国北极黄河站距离110公里并互相支持合作。

香港极地中心的创始人兼中心主任何建宗教授为香港环境科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项目有:

海洋微生物研究;

红潮、藻华及有机神经毒素研究;

地衣空气污染指标;

有机污染物和空气污染;

海洋漂浮废物及微胶粒;

高纬度极地植物分布;

香港极地中心的网站正在建设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