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40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修建了原始的防潮工程,3000年前出现防洪堤坝,公元前5世纪建设了黄河下游系统堤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设立2490个气象站,3450个水文站,1263个水位站,16273处雨量站,13648处地下水测井。各类监测台网能力不断提高,为提高灾害预报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短期天气预报、洪水预报、潮灾预报准确率已达60%~70%;大幅度地减轻了气象灾害的损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人民政府就将成立新的气象机构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周恩来总理亲自委托气象学家涂长望负责筹建气象局,1949年12月8日,中国气象局的前身中央军委气象局正式成立。建局之初,面对的是饱经战争创伤的烂摊子,全国只有70多个气象台站,设备简陋不堪,资料残缺不全,气象人才奇缺,根本无法满足新中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需求。面对这一情况,军委气象局迅速着手在全国建立各级气象机构,统一技术规章,建设气象仪器制造厂,培养气象专业人才,加快建设气象台站网。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1953年8月1日,为使气象工作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联合发布命令,决定将军委气象局改名为中央气象局,从军队建制转为地方建制。中央气象局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加快了气象台站建设,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已基本建成了全国范围的地面、高空探测网和服务网。
1966年到1976年,气象事业的发展受到“文革”的严重干扰,气象事业遭到严重破坏。“文革”后期,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气象业务、科研重新受到重视,计算机、气象卫星等高新技术逐步得到发展和应用,并开始筹建北京气象通信枢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重点工程。
1976年“文革”结束,气象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我国气象工作实行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坚持以提高气象服务效益为中心,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计算机、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高新技术和装备在气象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气象服务的能力和综合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为更好地提供国家安全气象保障服务打下了基础。(www.xing528.com)
近几十年来,我国气象事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气象、海洋、军事、航空等部门建立了气候系统监测网络,包括各类气候系统观测站和气象、海洋、资源卫星、天气雷达、雷电探测和定位及相关的观测系统,其现代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探测技术和精度不断提高,观测内容不断丰富。气象台站从几十个发展到遍布全国的2600多个,组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气象综合探测网;观测体系从简单的气象要素的观测,到建成地面观测、地面遥测、天基遥感和大气本底观测立体气象观测体系。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预报预测水平已与先进国家水平较接近。我国的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全国平均达69.2%,有些气象台的准确率可达70%~80%。我国目前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已达到37.5%,与先进国家的暴雨预报准确率20%~30%水平相当。在台风路径预报方面,东京台风区域中心的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是140.2千米,而我国2002年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预报误差为139.7千米,与东京台风区域中心的预报水平基本相当。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特大洪水,但由于气象监测预报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气象人以高质量的预报服务工作为抗洪救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8年8月中旬,长江第六次特大洪峰在上游寸滩形成,荆江再次告急!16日,沙市水位高达44.82米,超出历史最高水位0.15米。如降水持续,势必将启动荆江分洪工程。在千钧一发之际,气象人做出了降雨将减弱、天气转好的准确预报。党中央、国务院以此为据,慎重做出“严防死守”的科学决策,保住了920平方千米的土地和50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亿元。2002年9月,影响我国浙闽两省的“森拉克”台风一经生成,气象卫星就进行跟踪监测。气象系统分别提前48小时、36小时发布了台风警报及台风紧急警报,并对登陆地点逐步逼近订正。据此,浙闽两省及时转移了64万群众,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免受巨大的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