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看似简单的气象报告,能对商家、企业的生产、销售决策起到参考作用。国外气象信息服务已成一个相当成熟的产业。空调指数、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食品霉变指数、情绪指数、睡眠指数等一系列气象指数,都是用来帮助企业预测并提前确定生产营销计划的气象服务信息。
在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关于气象经济学的德尔菲定律,即企业在气象上的投入产出比大约为1∶98。也就是说,投入1元钱,就可以得到98元钱的回报。事实上,关注数字大小的意义并不大,只要后面的数字大于1,就说明产出大于投入,就证明有效益产生。
世界上最早的商业性气象服务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一些国家的气象部门开始了商业化气象服务活动,主要是向民航部门提供有偿服务,一些国家还出现了私人气象公司并向民航及其他特别用户提供商业化气象服务。民航部门对气象条件的依赖性很强,特别是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恶劣天气更是飞行事故的主要杀手。另一个早期接受商业性气象服务的部门是远洋运输部门,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对海上航行安全有致命的影响,因此,也需要专门的气象服务。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了,要求提供气象服务的部门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泛,就促进了私人气象服务公司和国家气象部门的商业化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此外,受本国经济的限制,一些国家气象部门的经费不足,或者政府因财政困难减少了给气象部门的经费,政府在政策上允许气象部门进行商业化运作,这使得许多国家气象部门陆续开展并进一步扩大了商业化活动。
国外不少企业已经得到气象投资的丰厚回报。比如,日本经营电冰箱和空调的厂商,他们每年都会斥巨资购买大量的气象信息和气象数据,以此来分析气象变化与销售额的关系。比如说,当气温超过30℃以上的天数每增加一天,空调的销售量就会增加4万台;而气温每相差1℃,销售量可上下浮动30万台。(www.xing528.com)
德国也是如此,这个啤酒消费大国,每当他们国家的平均气温超过22℃时,啤酒就开始畅销;而当气温再每上升1℃,大瓶装的啤酒则会每天多销230万瓶。气温在30℃以上时,每上升1℃,全国啤酒销量增加100万杯,这就是著名的德国啤酒指数。
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气象信息服务逐渐形成产业。例如,空调指数、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食品霉变指数、情绪指数、睡眠指数等一系列气象指数,都是用来帮助企业预测并提前确定生产营销计划的气象服务信息。目前,欧洲的气象服务年产值达到2600亿美元,美国为1600亿美元。由于气象经济发达,气象公司效益都相当可观。在日本,仅东京一地就有气象专业公司上百家,平均资产规模都在5亿至10亿日元左右。日本天气新闻公司拥有员工380人,业务遍布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如环境、防灾、能源、航空、海洋等等。在美国,2002年时就已有300多家从事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服务的公司,生意都十分红火。其服务范围涵盖旅游气象、大气保险、气象咨询等各个领域,甚至出现了专为法庭提供证词的气象公司。法庭气象学家根据气象公司提供的天气记录,对一些造成伤害的事故进行判断,看是否受到了天气因素的影响。
我国虽有应用气象学的研究,但还没有专门的气象经济。长期以来,我国的部分气象局虽然也有专业性服务,如为行业提供特定的气象信息,但是并没有多少企业重视,表示希望订购气象服务。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扭转。根据2017年中国气象服务产业景气指数报告,该产业发展呈现稳中向好态势,竞争日益激烈,“超6成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呈乐观态度。中国气象服务协会预计,到2025年,我国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约3000亿元。”[1]
2018年,全国唯一的茶叶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落户浙江。浙江省气候中心联动下级气象部门,目前已在浙江各个茶叶产区建起茶叶气象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气象观测数据的专业建模分析,提前7天至15天对倒春寒、霜冻等采摘期高影响、灾害性天气作出预报预警,并每周滚动发布涵盖“茶叶气象灾害精细化监测预报影响评价”“春茶开采(西湖龙井茶和安吉白茶)期预报”“春茶采摘农用天气预报”“茶叶生长气候适宜度分析”“茶叶气候品质评价”等内容的茶叶气象专题服务,通过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方式,精准推送给广大茶农、茶商、茶企负责人。[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