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中国气象局公布了全国统一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以规范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用效率,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每当台风、暴雨、高温等突发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公众有望从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和位于城市显著位置的电子显示牌中看到新的预警信号。
自古以来,人们面对气象灾害的巨大破坏作用,一直力图事先能做出预警。《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就实际上反映了先民们对预测风云变幻的渴望,但这只是虚构的故事。而先秦时代的典籍之一《礼记》记载了对旱涝的预测,比较有科学道理:初春吹南风,则干旱无雨;吹西风则暴雨忽至;吹东北风则有水涝。晚春时节吹南风,则时雨不降,吹西风则淫雨早降。
进入科技时代,通过先进的仪器和方法,气象学家终于能够进行长时段的气象预报。在此基础上,就未来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向公众发出警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1994年7月22日,深圳市首次发布红色暴雨预警信号——这是中国气象史上第一次发布的气象预警信号。2002年4月,深圳与广州等城市成为我国第一批开通气象短信的城市之一。目前实际用户每天有57万户,一年发送了2亿5000多万条气象短信。
2006年以后,北京陆续建造20座气象预警塔,这些预警塔建成后,短时暴雨的预报将更准确和精确。一场暴雨,导致了北京城多处道路被淹,全城交通堵塞,成千上万市民的生活受到影响。而这次暴雨之所以造成灾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暴雨没能被准确预测。气象部门虽然在暴雨来临前一小时预测到将有一次强降雨,但却没预测到会有如此大的降雨强度,没有预测到一次强降雨将成为灾害性天气。
在全国范围内,2004年8月,中国气象局公布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试行办法》,以规范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用效率,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每当台风、暴雨、高温等突发灾害性天气来临时,公众有望从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和位于城市显著位置的电子显示牌中看到新的预警信号。
第一批发布预警信号的突发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沙尘暴、雷雨大风、大风、冰雹、雪灾和道路结冰,共11种。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此外还针对不同等级的气象灾害,为公众提供了不同的“防御指南”。(www.xing528.com)
试行办法中的大多数项目的标准是全国统一的,由于西部和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条件的脆弱性,造成灾害的雨量不同于东部地区;干旱地区由于相对湿度小,高温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也不同于湿度相对较大的地区。对于这些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于这一规定的标准。
天气和气候对人们的经济及社会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明显。人们可以利用气象信息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决策依据之一,根据气象服务提供的信息,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趋利避害,减少经济损失,提高经济效益。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气象业务服务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不断提高,天气气候预报、警报在国家防灾减灾等经济安全的科学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减轻国家经济损失提供了有效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自1978年以来,共有151个台风在我国沿海登陆,基本上没有因预报失误造成重大损失。9711号台风1997年8月18日在浙江温岭登陆,恰逢天文大潮、风暴潮迭加在一起,形势极为严峻。中央气象台提前3天发布台风消息,提前35小时发布台风紧急警报。浙江省人民政府根据天气预报,提前疏散了143万多群众和重要物资,有效地减轻了台风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又如9216号台风影响华东沿海,由于预报警报准确及时,有关部门采取了适时的防台措施,仅浙江省就减轻损失2亿元。而9302号台风的预报警报和优质到位的服务,使广东省政府决定紧急转移40多万人,召回渔船1000多艘,仅加固香蕉树(2000多万株)一项就减少损失2亿元。
气象预警制度还存在传播途径不够畅通的问题。例如在北京,1400万手机用户覆盖了近九成市民,但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截至2005年,只有部分移动用户和小灵通用户能及时收到气象预警信息,联通和北京市专业气象台还没有正式合作,500万联通用户无法收到预警短信。可行的解决办法之一是在商场、写字楼、机场、火车站、社区中心等公共场所普遍设立电子显示屏,可以弥补公众无法收到预警短信的不足。
国外的一些做法也可以借鉴,例如在美国,一般家庭都有个像小收音机一样的警报器,可随身携带,价格只有几美元,在商店里就能买得到。气象部门通过无线电发射台给它发送灾害天气警报时,它就会发出报警声,之后还有语音提示,进行具体的内容播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