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气象灾害史话:揭秘一、三北工程决策

中国气象灾害史话:揭秘一、三北工程决策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北工程启动前,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5%左右,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民生活困难。还把该项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自此,三北工程正式启动。同年11月,国务院成立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并于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下设办公室,履行三北工程的规划、计划、监督、检查等职能。

中国气象灾害史话:揭秘一、三北工程决策

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分布着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年均风沙天数多达80天,形成了西起新疆、东到黑龙江绵延万里的风沙线。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20年间,三北地区有667万公顷土地沙漠化,有130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风沙危害,有1000多万公顷草场严重退化,有数以百计的水库变成沙库。流沙压埋农田、牧场和水库,切断铁路、公路,影响民生。三北工程启动前,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5%左右,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民生活困难。当时,“每公顷农田粮食产量仅为2000公斤左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甘、宁、青4省区平均每年调入粮食达1.3亿公斤。干草原年平均产青草量为700公斤,荒漠草原仅为300公斤,宁夏农牧业人口年均收入334元,其中三分之一的县农民收入不足200元,十分之一的农民温饱问题尚未解决”[1]

在我国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北方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是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倾注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血。

1954年9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工作报告中指出:“林业对供应建设事业所需木材和防止水旱风沙灾害都有重大的意义。”[2]他强调,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不能脱离林业,不能不顾森林资源的短缺而盲目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必须对林业的发展给予应有的重视,保持适当的比例。

195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该纲要指出:“从1956年起,在12年内,在自然条件许可和人力可能经营的范围内,绿化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只要是可能的,都要有计划地种起树来……大力加强国营造林。国营林场以营造大片用材林为主,并且有计划地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林、防沙林和海防林。”[3]3月1日,《中共中央致五省(自治区)青年造林大会的贺电》中传达了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的“绿化祖国”号召。现在的国家林业局大院内,有一尊毛泽东身穿大衣招手的经典造型石雕塑,雕塑下面就是“绿化祖国”的题词,时间为1956年。(www.xing528.com)

根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精神,原林业部组织干部深入沙区、山区调研,在1966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的构想。但在随后的“十年浩劫”中,这项工作陷入了停顿。1978年8月,当时农林部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风沙危害和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防护林建设规划的报告》。3个月以后,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三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国发〔1978〕244号文)。该规划强调指出: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造林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三北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重大战略措施。还把该项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自此,三北工程正式启动。

1979年1月,国家林业总局设立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建设局(以下简称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同年11月,国务院成立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并于三北防护林建设局下设办公室,履行三北工程的规划、计划、监督、检查等职能。三北地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市)和各县(市、区、旗、团)依托林业主管部门设立三北办(站、局)或指定造林处为工程管理机构。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组织部署,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上下一体的工程组织管理体系,出台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管理办法》《三北防护林重点区域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计划、过程、质量、资金和技术等一系列工程管理办法和措施,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