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气象灾害史话:吐鲁番的奇热与井渠

中国气象灾害史话:吐鲁番的奇热与井渠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诗人肖雄曾这样描写吐鲁番的奇热:“自四月底始,日光如火,风吹如炮烙”,“火风一过,毛发如焦”。吐鲁番夏季地表温度通常在70℃以上,最高时竟高达82.3℃,是名副其实的“火洲”。吐鲁番如此奇热,且干旱少雨。这可得归功于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地下水利工程系统“坎儿井”。它起源于汉代的“井渠”,《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均有记载。于是,“井渠”之法遂传入西域。

中国气象灾害史话:吐鲁番的奇热与井渠

吐鲁番是我国最热的地方,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里描写的铁扇公主居住的火焰山据说就位于这里。清代诗人肖雄曾这样描写吐鲁番的奇热:“自四月底始,日光如火,风吹如炮烙”,“火风一过,毛发如焦”。吐鲁番夏季地表温度通常在70℃以上,最高时竟高达82.3℃,是名副其实的“火洲”。当地人们形容这个“热”能“埋沙煮蛋”,“墙上烙饼”,是一点不为过的。

吐鲁番如此奇热,且干旱少雨。全年几乎有10个月不见雨雪,年降水量不足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如此气象人类生存需要的水何来?那浓荫蔽日、郁郁葱葱、葡萄满架的绿色世界何来?这可得归功于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地下水利工程系统“坎儿井”。

吐鲁番盆地曾经是一片古海,由于地壳运动,尤其是三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期间,盆地周缘山体上升,古海变成了陆地,盆地逐渐形成。今天的吐鲁番,它的外环是拔地而起的崇山峻岭,北面是著名的博格达山,南面有库鲁克塔格山,东南面有库姆塔格山,西面为喀拉乌成山,东南西北诸山一起簇拥着吐鲁番盆地。山顶上终年冰雪覆盖,是天然的固体水库。看那高达5445米的博格达山,更是白冠银装,冰峰柱天,松柏满坡,巍峨壮观。博格达山的南坡,有现代冰川183条,面积122平方千米;那喀拉乌成山有现代冰川42条,面积为18平方千米。每当夏季来临,大量的雪水流向盆地。当河水流出山口以后,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因此,日积月累,戈壁下面的水储量就十分丰厚。

坎儿井是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合称我国古代三大工程。(www.xing528.com)

据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考证:“卡尔井(即坎儿井)者,乃穿井若干于地下相通以引水,此中国旧法也。”它起源于汉代的“井渠”,《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均有记载。汉武帝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20年到公元前111年之间,在陕西大荔一带开龙首渠,引洛水灌田。因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设计凿井在井下通水。

龙首渠开凿之后十余年,公元前102年,汉军为争夺汗血宝马大举进攻西域大宛国,包围了大宛国的首都贵山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卡散赛城)。《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当时大宛人不会凿井,临时向汉人学习。于是,“井渠”之法遂传入西域。在此基础上,新疆各族人民根据当地干旱、夏季炎热、有高山融雪的自然条件发展了坎儿井,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逐渐向西传到中亚和波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