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国古代杰作,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国古代杰作,世界文化遗产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王庙李冰殿内有一副楹联,盛赞李冰父子的功绩,就是上述36字。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国古代杰作,世界文化遗产

“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江,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今天我们来到都江堰水利枢纽旁、岷江左岸的山坡上,能找到掩映在古木参天的浓荫之中气势宏伟的古建筑——二王庙。二王庙李冰殿内有一副楹联,盛赞李冰父子的功绩,就是上述36字。

香火兴盛的大殿,庙内石壁上醒目地嵌刻着李冰及其后历代治水经验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步下大殿前高高的台阶,迎面的墙壁上,镌刻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造福万代”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从大门出来,便是波涛汹涌的岷江,便是名扬四海的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世界上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很多,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或湮灭,或失效,唯独有都江堰独树一帜,至今仍充满活力向前发展,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造福万代”的盛誉。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李冰出任蜀郡太守。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整个工程是由分水堰、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组成的。它的规模宏大,地点适宜,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罕见的奇迹。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的目的。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李冰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末端,状如大石堆,称为“离堆”。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作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

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工人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靠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www.xing528.com)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米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到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漩涡,由于离心作用,泥沙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让人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还凿制一匹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维修过程中,李冰总结经验,提出了维修的六字口诀,这就是“深沟滩,低作堰”。意思是说在淘空淤积在江底的泥沙时要尽量淘深些,以免河谷比较浅,流水量太小,难于满足灌溉的需要;而修筑飞沙堰时,堰顶则尽量要修筑得低一些,以便在洪水季节能够泄出比较多的水量。为了便于操作,李冰还做了一个石犀,埋在内江中,作为维修时淘空泥沙的深度标准界限,使民工易于掌握。清明节前后,整个都江堰维修完了,就可以拆除杩搓,开始放水灌溉。由于每年都要维修、放水,天长日久,清明节前后的放水日就成为当地人们的一个盛大的节日,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放水仪式。人们敲锣打鼓,表达对李冰治水的感激之情。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1200人进行维护。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扩大建设,都江堰已改造成为现代化的永久性工程。特别是1974年建成了外江电动制闸,通过闸门的自动启闭,更好地发挥着调节水量的作用。而扩灌工程又使灌溉面积扩大到一千万亩以上。古老的都江堰,依然焕发着青春的光辉。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