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叶,潘季驯四次出任总理河道的职务,负责治理黄河时间共十二年,创造性地提出了比较科学的治河理论和措施,并且在黄河下游的治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创了治河史上的新篇章。
明朝初年,为了保证漕运畅通,在治河策略上,重北轻南,采取“北岸筑堤,南岸分流”的措施。到嘉靖末年,黄河下游徐州以上河道分汊达十三支之多,淤积严重,连年为患。后来为了护陵,又重南轻北,逆黄河水性。所谓护陵是指不能让黄河水向南决口,淹没安徽凤阳的明王朝的祖陵。因此,明朝中叶的几代治黄大臣都只能把黄河南岸的堤坝修筑得坚固无比,导致黄河屡屡向北、向东决口泛滥,治黄事业完全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黄河的灾害也就越来越严重了。
1565年,潘季驯出任总理河道,主持治河。前后十余年间,在领导治黄的实践中,他创立了“塞旁决以挽正流”,“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论,强调合流以增强冲刷力量,从而达到“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目的。
潘季驯治河的办法主要是筑堤。堤分缕堤、月堤、遥堤、格堤四种:缕堤近河,用以约束水流,意在束水攻沙;缕堤以内又筑月堤,作为前卫,以免水流直冲缕堤,起保护缕堤的作用;缕堤之外,另筑遥堤,作为第二道防线;遥堤和缕堤之间又筑格堤(即横堤),万一缕堤发生事故,横流遇格而止,防止水流顺遥堤而下,另成河道。潘季驯还在沿河低洼的地方,建造减水石坝,相当于现在的溢洪堰,使洪水涨到一定的高度时,通过减水坝适当宣泄到分洪区,以杀水势。
潘季驯在治黄过程中,十分重视大堤的修筑质量,指明要选取“真土胶泥,夯杵坚实”,杜绝以往治河时杂沙虚松的弊端。他还要求民夫在离堤坝较远的地方取土,防止损伤堤根。为了检验大堤的质量,潘季驯提出“用铁锥筒探挖”和“必逐段横掘至底”的验收方法。这说明他已经采用类似现在的锥探、槽探两种方法检查大堤质量。(www.xing528.com)
为了加强堤防的维修防护工作,潘季驯制定了“四防”(昼防、夜防、风防、雨防)、“二守”(官守、民守)和栽柳、植苇、下埽等严格的护堤制度。他要求每年把堤顶加高五寸,堤的两侧增厚五寸,实际上打破了把筑堤单纯作为消极防御措施的传统观念,把它当作和洪水泥沙作斗争的积极手段,开创了治河史上的新篇章。
潘季驯所创造的这一套“束水攻沙,以水治水”的方法,是合乎当时的实际需要,也是合乎科学原理的,因而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后来清代治水名臣靳辅治河十余年,大体上也是沿袭潘季驯的遗策。1580年秋,由于治河有功,潘季驯被升为工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
之后,潘季驯还再次出任治河总理,继续从事治理黄河的事业。在第三次治河的时候,他针对黄河夺淮入海的情况,提出了“筑堰障淮,逼淮注黄,以清刷浊,沙随水去”的方针,在洪泽湖筑高家堰,提高淮河水位,使浑浊黄河水不再倒灌入淮,并且把含沙量比较少的淮河水引入黄河,“借淮之清,以刷河之浊”,提高河水的挟沙能力。这对于防止河床淤塞,保证运道畅通,起了重要作用。
潘季驯在治河中,严肃认真、不畏艰辛,每次制订治河规划,都要亲自带人到河患严重的地方向当地乡官、村民作调查,详细了解水情、沙情,征询治理意见;每次治河都始终住在工地上,经常冒着暴风骤雨乘船到河中实地查勘。有一次小船被风浪卷入漩涡,几乎被打翻,幸而挂在树梢上才使潘季驯和老船工免于罹难。他第二次治河,在工程快要完成的时候,河水暴涨,堤防溃决,潘季驯当时正患背疮,病倒床上,但他忍着剧烈的痛楚,仍率领民工奋力抢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