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阳太守召信臣修建的六门堰和钳卢陂

南阳太守召信臣修建的六门堰和钳卢陂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召信臣在任南阳太守时,为解决用水问题,修筑了著名的六门堰和钳卢陂,就是这一系统的典型工程。六门堰诸陂蓄水,相互补充,形成排水、蓄水、灌溉相结合的水利体系。当地的水利部门曾组织勘察,初步确定钳卢陂位于刘集乡陈桥村王堤组,向西南延伸至构林镇岗岔楼村一带,南北堤长约4.2千米,东西堤坝距1.5千米,占地约6.3平方千米,至少可蓄水上千万立方米。

南阳太守召信臣修建的六门堰和钳卢陂

南阳郡是汉代著名的大郡,辖区广阔,人口众多,物产富饶。其气候特点是一年中的降水量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冬、春季干旱少雨。为了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南阳地区的先民们早在汉代就十分注意兴修水利工程。他们修筑陂渠,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长藤结瓜式水利灌溉系统。召信臣在任南阳太守时,为解决用水问题,修筑了著名的六门堰和钳卢陂,就是这一系统的典型工程。

当时,召信臣经常走访民间,对河流的流向和水势等都做了细致的考察。他发现邓县西一处的河流比较狭窄且水流量较大,如果在这里筑坝的话会比较省力。于是,召信臣积极动员民众进行有酬性的兴建,以提高其积极性。为保证工程的质量,他又组织人用巨大的石块砌筑了三个斗门,并在这三个斗门之上刻画水位几号,随后又增加至六个,形成了六个斗门,六门堰也因此而得名。最长的渠道系由闸门渠首向东修干渠,经穰县城向东北,再折向东南进入新野,全长二百里。沿干渠筑陂、堰29处,受益面积三万顷,是当时南阳境内规模最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六门堰诸陂蓄水,相互补充,形成排水、蓄水、灌溉相结合的水利体系。像这种“长藤结瓜”式的水利设施,标志着西汉时期南阳郡水利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历经千年岁月,六门堰早已废弃,但今天人们沿河行走,其遗迹的宏伟仍清晰可见。渠首位于新野县沙堰西南白河故道向西拐弯处,“渠首宽20米,深3米,其南200米处有石坝遗址,自石坝至沙堰,800米河道水若湖面,俗称‘鹊尾陂’,渠水由渠首蜿蜒向南,流约5公里至板桥铺村,一分三支,俗称‘三泉陂’”[15]。(www.xing528.com)

钳卢陂是六门堰下结二十九陂中最大的一座蓄水工程,它连接了湍河和刁河,十七互通,水流互为补充,在兴建这个工程的过程中,召信臣为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民众同吃同睡,共同克服困难,在民众的齐心协力下,很快完成了工程,长8千米,宽3千米,由于其形状像一把钳卢,故名为钳卢陂,这也是召信臣所兴建的著名的水利工程,钳卢陂修建好之后号称可以灌溉百万顷良田,对南阳地区民众生产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地的水利部门曾组织勘察,初步确定钳卢陂位于刘集乡陈桥村王堤组,向西南延伸至构林镇岗岔楼村一带,南北堤长约4.2千米,东西堤坝距1.5千米,占地约6.3平方千米,至少可蓄水上千万立方米。

召信臣在兴修水利工程的同时也注重管理,《汉书·召信臣》中记载“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16]。在修建好水利工程之后更是注重对其维护,保护和开发,建设与管理并重,致以南阳水利长期都呈现出一个比较繁盛的状况,人民津津乐道。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极力夸赞南阳地区的水利工程:“于其陂泽,则有钳卢玉池,赭阳东陂。贮水渟洿,亘望无涯。其草则藨苎薠莞,蒋蒲蒹葭……其水则开窦洒流,浸彼稻田。沟浍脉连,堤塍相輑……其原野则有桑漆麻苎,菽麦稷黍。百谷蕃庑,翼翼与与。”[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